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现代文学翻译家(翻译的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3-12-27 20:26:35 英文翻译 630次 作者:翻译网

2.中国现代文化:翻译与杂交的结果

不可否认,现代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中国语境下讨论现代性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翻译和理论旅行(注:参见霍米巴巴《新事物如何进入世界》: 后现代空间、后殖民时代与考验)文化翻译》,载于《文化定位》,伦敦和纽约:Routledge,1994,第212-35页;爱德华赛义德,《重新考虑旅行理论》,载于《关于流放和其他论文的反思》,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36-52 页。)。萨义德是一位后殖民理论家,目前在中国语境下被学者广泛引用和讨论,他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世界、文本和批评家》。1983)包含他的一篇著名论文,被广泛引用的“旅行理论”。在那篇文章中,萨义德旨在通过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传播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理解和解释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理论有时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失去一些原有的力量和叛逆。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在该理论被当时、那个地方的人们接受之后,被修改、篡改甚至归化的。因此,理论的变形是完全可能的。毫无疑问,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包括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内的西方理论在第三世界和东方国家的传播和接受,以及由此产生的误解和误解是非常恰当的。因此,这一论点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但赛义德对此并不太满意,而是在另一个场合重新思考了一番。这篇反思性文章收录在他2000年出版的散文集《流亡反思及其他散文》中。在这篇最初写于1994年的论文《旅行理论重新考虑》中,他强调了卢卡奇理论对阿多诺的启发,然后指出与后殖民的关系就批评理论而言,这个中介者就是当代后殖民批评的先驱弗朗茨法农。这是卢卡奇的理论传播到其他地方并赋予新含义的一个例子。在追溯了法农的后殖民批判思想与卢卡奇理论之间的联系后,萨义德得出的结论是,在这里,一方面,法农与更为激进的卢卡奇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或许只是暂时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卢卡奇和阿多诺之间的某种联系,以及他们所暗示的理论、批评、去神秘化和去中心化的项目永远不会完成。因此,理论视角总是在旅行,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向外扩展,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流放状态(注:参见爱德华赛义德,“重新考虑旅行理论”,《关于流放和其他论文的反思》,第17 页)。 451。)。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解构主义的解释原则:理论的内涵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意义的解释也是无穷无尽的。理论走到哪里,就不可避免地与当时、地点的接收土壤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和接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现代文学翻译家(翻译的现代性)

既然我们承认现代性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它如何能够非常有效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进而成为中国文化学术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呢?部分的呢?我想这大概与中国文化文学革命中一些主张现代性的先行者的介绍和实践密切相关,而他们的介绍和实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的中介完成的。当然,这种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意义翻译,更是文化层面上的翻译和阐释。因此,从翻译文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中国文化文学的现代性形成和历史演进无疑是可行的(注:参见乐黛云、王宁主编的《西方文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在这方面,鲁迅、胡适、梁实秋、康有为、林纾等新文化、新文学先驱者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现代性的开端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标志的。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新文学革命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鲁迅不仅大力倡导对外来文化的取用态度,而且致力于翻译实践,使外来文化得以扎根于中国。土壤,然后被我们使用。举个例子。他的讨论和实践至今仍在学术界引起一些理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