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演讲(黄友义教授)
中国外文出版集团总编辑黄友义接受记者专访(李慧茹摄)
当地时间16日上午,第42届伦敦书展盛大开幕。中国外文出版集团(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携近千种图书亮相展会,其中外文图书占75%,涵盖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43个语种。日前,中华网记者在伦敦书展上就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热点问题对中国外文出版集团总编辑黄友义进行了专访。
版权交易是参展首要任务
中国网记者:请您谈谈对伦敦书展的印象。
黄友义:伦敦书展是最早的大型国际书展,每年4月份举办。因此,其功能与其他大型国际书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版权交易为主。
全年从春天开始。各个出版社都想在春天得到对方的版权,而拥有版权的人也想将其出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版权交易机会。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海外出版书籍还是非常困难的。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中文出版社,就连我们这样的传统外文出版社也不能把自己的图书和外文图书全部出版到国外。因此,需要大量的版权输出。因此,伦敦书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我们可以在这里与传统的国外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我们也希望结交一些新的合作伙伴,借此机会更多地宣传我们的版权。这是我们的目标。第一个任务。版权交易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几天我们会尽力发展一些新的合作伙伴。
中国网记者:作为此次伦敦书展的主宾国,中方是否也会为中国企业拓展版权交易提供很大便利?
黄友义:当然,作为英国,我们国家被称为市场焦点,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主宾国。在所有参赛国家中最为突出,势头也比较强劲。英方称之为市场焦点,大家都聚焦中国。今年中国馆的活动特别多。我们外文出版社今年带来的书比往年多。以前我们可能带了四五百种图书到英国,但今年我们带了几千种图书,我们想在这里大放异彩。
注重打造具有时代感的选题,敢于选难
中国网记者:过去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本次书展上,我们看到介绍当代中国的题材明显增多。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黄友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传统文化仍然是人们感兴趣的,但为什么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现代话题,这与中国国家地位的变化有关。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执政已有90年了。国家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了。人们问为什么,中国的秘密是什么,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取得成功的方法是什么?这是人们所关注的。
另外,现在与中国的交流,无论是经济、文化、教育还是科技,都是与现代中国的交流,也需要了解现代主题。
我们外文出版局这几年一直注重打造现代话题,现在很多话题不仅是现代的,还有传统的、硬性的话题,比如讲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文化事业、教育、科技事业迅速发展,我们应该分门别类地向别人介绍我们的经验。如果你不解释,人们仍然会有疑问,他们会问你。
第二,关于军事题材,随着近年来中国军队不断加强对外交往,举办新闻发布会,通过军事交流增加互信,西方人总觉得中国军队不透明,所以我们也透明,所以我们专门制作了这样的外国书籍,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国军队在平时是做什么的,比如在国内提供抗震救灾;在国际上,我们参与维和行动较多,中国军队是参与维和行动较多的军队。我们用文字和图片来展示这些方面,这也是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文化走向世界的潜力很大,但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中国网记者:可见,中国对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大。您能否简单评价一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
黄友义: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任务。与物质产品可以用钢筋水泥盖起房子不同,文化产品是一个慢性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为此,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应该说我们还处于起步、创业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治国理念,因为我们的制度和西方不一样,甚至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慢慢地、通过故事一一地向他们介绍。
我个人觉得,走出去不是一场政治运动,也不是像体育赛事那样一举获得奖牌。你不能指望今天出版的一本书明天会改变外国人对我们文化的看法。偏见。相反,我们需要分门别类,慢慢讲述个人、单位、乡镇、城市的故事,让外国人逐渐加深对我们的了解。我认为文化走出去的潜力很大,但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有决心、持之以恒。 (记者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