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民国初年的翻译大家是谁(民国初年的翻译大家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12-14 17:39:29 英文翻译 23次 作者:翻译网

马君武,民国学者、翻译家

现代作家、翻译家林纾

民国初年的翻译大家是谁(民国初年的翻译大家有哪些)

民国时期翻译家周寿娟夫妇

民国初年以来,马君武、鲁迅、孙中山、蔡元培、周守娟、范彦桥、叶楚谦、严复、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吴稚晖……都曾翻译过《潜鉴文言》中的书籍,而《潜鉴文言》是根据古文改编而成的,他们得了历代名著所赋予的东西,但绝不是肤浅的。秦朝文学雄浑,中国文学醇厚。 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文言文已融入这一代知识分子博大精深的智慧之中。同时,他们受到了外国文学艺术的熏陶,气质也加深了。

民初大翻译家林纾译《高古》

民初大翻译家林纾翻译古文,其依据是《史记》、《汉书》。他所引用的文言文是直接沿袭秦汉的文言文。它使用得很巧妙,而且不漏水。据说它诞生于史籍和汉书中。叙事文学的长篇小说翻译起来几乎毫无疲劳感,文章苍劲有力,读者深思熟虑,根据文意更有创意。它们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还有改进。为此,钱钟书老师表示,在某些外国作家中,他宁愿读林语堂的译作,也不读他的原作。林语堂翻译文学作品,而严复则主要翻译学术著作。他的文字简洁古朴,非常贴切地把握了初衷。可以说,丢掉了粗糙,获得了本质。这种翻译风格非常有利于深入理解学术精神。他翻译的《天言论》、《群学解言》、《群集全解论》、《法义》,涉及社会、逻辑、法律、政治等多个门类。这是当时了解西方的完整体系。翻译风格可以说是开放的。如果没有办法,就会有分离。有办法,就会有沟通。

翻译三难:信、达、雅—— 这是严复在翻译《天言论》时在《翻译例》中指出的。翻译比较粗糙,他认为译文的意思清楚而深刻,所以有时会倒装、补充句子,而且他不注重词句对比,但不相信文中的意思。他译成本书的《引言》词汇丰富,色彩绚丽,以文字精神复活自然,化为第二天性,具有深厚的人文色彩,精美无比。

想想两千多年前,唯一的计划就是上帝制定的。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施工,只有几座荒坟散落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之中。毫无疑问,勐融山的灌木林和山麓仍然是现在的样子,没有任何增减。愤怒的草和缠绕的藤蔓,就像争夺生长一样强大……四个季节里,风猛烈地吹着,有时吹向西边,东边从北海升起,中午互相扇扇,没有休息。上有鸟兽的践踏、啄食,下有蚁嘴的撕咬……黎黎人正在竭尽全力地保全自己的种族。

即使赫胥黎身在地下,也会受到双手的称赞。原作中的香衣、鬓影,在他的笔下都得到了完美的传达。它确实能让您疲惫的心灵焕然一新,让您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给您带来极大的安慰。

林纾相信,结合中西写作的优点,只会让中文更加辉煌,他会用这个新的理论来帮助我写作。将中西文学融为一体。他的整体样子,说白了,就是既旧又新。他是一个兼具新派医生和老派学者优点的人。说到写作,他就有种撒豆成军的将军风范。看他的文字,或雄伟雄伟,或饮长城主宰风云,或秋水长空,空灵明朗,或缠绵悱恻。和悲怆,带着挥之不去的悲伤感。翻译风格也与这种才华和气质完全融合,纯粹是一种自由的心态的自由奔跑。对于他们来说,美丽可以说是自由的象征。

民国初年,简单的文言入门创造奇迹

民国初年,文言翻译风靡全国。 《大公报》的社论都是用简单的文言文写成的,其微妙性和穿透力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民国初年,数以千计的报刊以这种文体作为载体,作为飞翔的翅膀。它的辉煌有其真正的价值,并非偶然。当时的翻译风格也因熟悉文言而引起惊叹。

苏曼殊翻译了雪莱的诗、拜伦的诗、小说。他的话也深深符合他以情求真的本性。文字奇特而流畅,蕴含着肃穆、古朴、古幽之境。例如,他从英文翻译了印度笔记本小说《逃离萨拉海岸》。那是一个雨季,吴悔在荒凉的山谷里迷了路,天色突然暗了下来,还下着小雨。八枝嘉花盛开,香气弥漫心间。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三座有犬齿的山,所有的路都很漂亮,水池很干净,树木也很绿。不悔捡起椰子壳,从池塘里泼水解渴,寒意蔓延到肩头。坐在石头背上,歌声从洞里传出来,如鼓、琴。曼殊的性格时而自由奔放,时而狂野激越,时而自残。因此,其文笔神秘、优美、迷人,又天真、热情,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他的文笔有六朝的悲壮之美,用之时能抒发悲欢离合、曲折的情感。他的用词纯正、纯正,但他的译作《神之碧霄》却因其用词风格而深深烙印着他的性格。有一种幽默感,也有一种悲伤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选择翻译的东西往往和他看到的东西很相似,所以他翻译的时候有一种共同表达的感觉。

周秀娟老师1916年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四十七出版。几乎全部用简单的现代汉语写成,全书字数超过40万字。他的文笔清脆、清晰、深情。鲁迅称赞他的翻译是“黄昏微光鸡鹤啼”。周老师的文笔观察深刻,意境隽永,用词精准。别人苦苦挣扎、苦苦寻找合适的东西,他自然而然地写下来。这是怎样的天才和学习能力啊。因此,我们不妨说,情节是欧美著名作家的作品,但文字却是周秀娟的作品。他翻译了贾西甘纳夫人的《爱情英雄》。一天下午,阳光反射在墓地的草地上。我和朋友坐在水松树荫下。水松抓住了阳光,在地上写下影子。颜色越来越深,夏天的昆虫在地上蜂拥而至,发出噪音,仿佛在唱着一首催眠曲。来到青芝后,他立刻转向好友耶勒曼说道:“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问完这个问题后,我沉默了很长时间。我四处闲逛,看那云影,飘浮在远山上,像一个美女的发髻,带着云朵。我疯狂地看着他,几乎忘记了自己想说的话。热尔曼听后回答:我认为所谓的英雄应该在不牺牲生命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周老师的文笔如此悠扬、清新、生动,充分体现了文言文含蓄、包容、附着力强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后,周守娟因嫉妒康生而遭到迫害,投井自尽。他后来的作品纯粹是平淡的白话,平淡直白,叙事的道德性大打折扣。他的个人境遇影响了他文学才华的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令人深感不安的。邪恶专制的残酷。

马君武翻译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境界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翻译文章逐渐增多。如果我们把民国时期辉煌的外文汉译本与今天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今天的译本无疑是病入膏肓、垂死挣扎的。

我们看一下1903年马君武翻译的密尔《论自由》英译本:——:

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果排斥该国所有的优秀人才,对于国家的进步是一个极大的危害。要想治理一个国家,就必须袖手旁观,看着一大批手无寸铁的政客讨论自己的利益和弱点,发表反对现政府的政见,让政府遵守法律。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1996年译本同章同节:

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主要专家都被吸收到一个监管团体中,这迟早对该团体本身的智力活动和进步是致命的。要遏制这种看似相反实则密切相关的趋势,并激发这个群体利用其能力保持高水平的唯一条件,就是负责接受群体外具有同等能力的人的监督和批评。

清末文化巨匠严复在1899年的译本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人才和智慧都集中在政府中,那不仅会损害其统治者,而且会损害国家的利益。就连政府赖以进步的情报也将被摧毁。因此,一个自由国家希望自己的政府永远有机会与时俱进。办法就是让政府以外的人经常批评、议论,政府要有话来回应。

我们看《通论》一书,讲的是古代社会专制的危害,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宗族身上的恶果:

严复译:

可惜,他是最强者,如今却在啄食自己的群体,是被残忍驱使的盗贼余孽。则其长口有锯齿,为民所畏,保其耳。

马君武译:

如果人民不满意,用军队杀掉他们,就和抵御外来侵略没有什么区别了。唉,这个国家的弱者就像小虫细鸟,天天被秃鹫捕食。

商业1996年翻译:

权力被视为统治者用来对付臣民和外敌的武器。在一个群体中,为了保护实力较弱的成员不被无数鹰猎杀,就需要一个比剩下的成员更强的盗贼来制服他们。然而,这位鹰王就像那些不那么贪婪的人一样喜欢杀死他的羊群,所以这群人不可避免地处于需要不断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通过比较全书的三个译本,不难看出它们的特点。严复的翻译出奇的深刻委婉,用词古朴深邃,可以说是完美的。但有时又过于深奥、涩涩,有损其意义;甚至会导致文本意义的丧失,即文本意义不准确。它的优点是简单古朴,缺点是读起来困难、读起来烦人。然而严复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是开创性的。

马君武的翻译是三人中最高的。他尽力照顾原文的叙述顺序,行文飘逸,句式简洁,序言优美。译文很有表现力,抓住原文的主旨,探其本源,理清其本源,稍加整理,就成了优美的汉语。他使用简单的文言文,既尊重原著,又易于通俗易懂,为理解和欣赏创造了最好的机会。

商务翻译的最大缺点是过于混乱和冗长。看似力求直译,接近原文,但实际上却是原文的仆人傀儡。就像走着奇怪的步子,却畏缩着,不敢大胆地迈出;比如用嘶哑的左调唱歌,这只会增加阅读障碍。他深受束缚,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呢?原文的精神是如此的纯粹。

现在的翻译家,尤其是国学翻译家,知识几乎为零,这使得他们心胸狭隘,先天不足。他们还沉浸在商业风格中,导致今天的翻译显得奇形怪状,词句大多互不相容。这可以说是文本的直译。结果就像十三女儿挥舞着铁杖。她的脚步能不踉踉跄跄吗?又像是江湖经中的一句咒语,让读者莫名其妙。 《吉迪恩之火》(英文,马利克着,大众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认为这可能是对某个靠如此恶劣的住房条件赚钱的房主的攻击吗?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没有孩子更让我讨厌的了。词义纠缠不清,特别令人沮丧;读者认为阅读时必须吸氧,否则就会屏住呼吸而窒息……如果你没有翻译资格,你必然做不到。

另一方面,回顾民初的简单文言翻译,我因对比而感到震惊和惊讶。它的仪式之美尤其是我们人民精神生存和雄伟永恒的光环。 (记者吴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