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英文翻译 >详情

新中国第一个翻译协会成员(新中国第一个翻译协会成立)

发布时间:2024-01-09 11:22:47 英文翻译 113次 作者:翻译网

前几天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本1951年7月印刷的《上海翻译协会会员通讯录》。当我用脆纸翻阅这本通讯录时,勾起了我对这个协会遥远而美好的回忆。因为我也是它的成员之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翻译协会。据通讯录统计,会员近300人,其中包括巴金、蒋春芳、罗晋安、曹卫峰、李清雅、李建武、金中华、陈雨荪等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冯雪峰、刘分年、刘思慕、董秋思、冯中祖(宾富)、孙大宇、史小冲、陈希和、陈伯吹、石奇、施蛰存、江孔阳、江雪谋、杨启深、全增谷、林巨岱、欧阳文斌、任亦奇、盛俊峰、鲍文迪、张义厚(满涛)、叶水富、李敏敏等;还吸引了来自北京的陆树祥、袁水牌、林丹秋、刘无垢、叶志梅等世界各地的大师。冯一代、楼士毅、胡忠驰、孙家进(吴岩)、长春的穆牧田、南京的焦敏芝、天津的廖书福、广州的王宗彦等。这个协会名义上是在上海,实际上是在上海。范围已扩大到全国。该协会成立于1950年,领导人为董秋思、蒋春芳、冯彬富等。我加入了这个协会的儿童文学组,组长是任亦奇(任蓉蓉,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我们组的活动很多,聚会也很频繁,最常去的就是在四川路任轶琪父亲的店里。为了讨论翻译的事情,我和一气哥来往频繁。我们经常一起在南京西路的凯斯林喝下午茶,有时吃茶点,有时吃西餐。一顿西餐要2万元人民币(两新加坡元),包括汤、沙拉、主菜、咖啡。三种铁牛排味道不错,至今记忆犹新。一奇哥是个大美食家,我也有同样的爱好。不幸的是,现在的市场上很难找到好吃的,而且只是花哨而已。

为了了解这个协会的情况,我特意向一奇哥请教。他很认真地给我写了一封回信。他在信中说:

新中国第一个翻译协会成员(新中国第一个翻译协会成立)

关于您关心的解放初期翻译同伙,我向欧阳文斌同志初步询问,现通报如下:

1950年左右,上海翻译协会成立。会长是董秋思同志,领导有江春芳老师、冯彬富同志。秘书长是欧阳文斌,副秘书长是我。于是,我在协会内部成立了儿童文学小组,成为最热闹的小组。翻译协会位于现在作协大楼二楼的一个房间(当时作协尚未成立),有两名书记员。有一个协会主办的杂志叫《翻译》。我记得我以任亦奇的名义翻译了两期稿子(美国快闪小说)。后来,董秋思同志到了北京,欧阳文斌同志又找到了工作,翻译协会第一阶段就结束了。

随后江老师(春芳)接手了翻译协会第二阶段工作。蒋老师担任会长,刘思木同志担任副会长,秘书长是叶水富同志,副秘书长仍然是我。此时,所有会议均在淮海路一村时代出版社举行。我参加了几次会议。不记得我做了什么。后来时代出版社搬到了北京,江老师也去了北京。 1952年底,我加入儿童会,翻译会第二期结束。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级别高、成员众多的翻译协会,在后来的翻译文献中却没有提及。就连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大型工具书《汉译词典》也没有记载。 《汉译词典》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翻译百科全书,收录词条3700余条,长度近250万字。正文之后有中文翻译事件和外文翻译事件等七个附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正是由于这本工具书的完美品质,钱钟书特意为其题题,季羡林、叶君健、叶水甫分别为之作序。高级外交官、老革命家吴修全也题词祝贺《汉译词典》出版。按说,1950年上海翻译协会的成立本应列入《中国翻译大事》,但它却没有列入,属于遗漏。

另一方面,董秋思写得更详细: 董秋思(1899-1969),原名董少明,常用笔名“秋思”、“七夕”。河北静海(今属天津市)人。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五四运动、五三十运动和三十八爱国运动。 ……1929年,他在上海结识了美国革命女作家史沫特莱。他陪她去见鲁迅,并担任临时翻译。 1930年参加左翼联合会、社会主义社团联合会的创建工作,并主编国际月刊评论《国际》。这时,他翻译了苏联作家格拉特科夫的小说《世民图》,立刻引起了鲁迅老师的注意。鲁迅老师专门翻译了谷耕教授的《文学伟大十年》的相关部分作为本书的序言。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上海翻译协会主席、《翻译》月刊主编。本条目是对上海翻译协会的简要说明。

真正的全国性翻译协会是由姜春芳组织的,定名为中国翻译协会(现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 1982年6月23日,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

今年8月2日至7日,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将在上海举行。这是国际翻译界首次在亚洲和中国举办的大型专业活动。我借此机会写这篇短文,只是想告诉国内外的同仁:上海是中国的翻译中心,上海应该为翻译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