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语言效率高(语言效率排行)
学习语言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单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牢记各种语法规则,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和足够的勇气。但学习一门语言后,比较语言之间的特性也是极其有趣的——,比如语言的效率。作为一名翻译,我经常遇到英文短句翻译成中文需要很长的解释;但反过来说,一个中国成语背后的含义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坐下来解释。哪种语言效率最高?
效率的定义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定义效率。究竟什么是高效?一个中国成语背后有一个故事,说是高效,但实际上取决于语言的高语境。如果抛开这些情况,汉语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单纯口语交流时。中文语法比较简单,没有时态等屈折变化,类似于他死了两个词。用中文来说,必须说他已经死了才能充分表达这个意思。
有人要问了,我不能直接说他死了吗?当然,如果你有上下文并且与你交谈的人知道情况,那么依赖上下文是可以的。然而,无论上下文如何,他的死亡本身可以是过去完成时(他很久以前就死了;或者在提到的过去时间点之前死了)、过去时(他已经死了)或将来时(如果他死了)死了,我可以继承财产)、虚拟语气(如果他死了,如果是癌症末期)……这些用英语都有相应的语法结构来表达,而中文则需要提供其他信息,或者依靠语境辅助。
就连以篇幅闻名的日语,也有其高潮时刻。日语动词变位具有典型的衔接特征(即在单词和句子的末尾添加时态或意义的变化,形成过长的结构),一个单词需要多个音节来表达。只是第一次见面,我需要给你很多建议,你还要说“第一次”和“愿”这样的20个音节的长句。初学者读完后不会头疼。但有时日本人也可以非常精致。一旦熟悉了,一个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根据各种情况(以及对方的脸色),可以省略很多内容。一句…刚一出来,念空(空)的人就能立刻反应过来。事实上,高语境语言的提炼确实需要依靠语境甚至对话双方的动作来获得,而不是语言本身。
德语的一大特点是它使用一个词(有时是复合词)来表达一种非常微妙的含义。用英语来说,可能需要三句话才能解释清楚。最著名的是egal,它是多种复杂含义的混合体,我不太明白,但没关系。别再谈论它了,它没有意义。使用起来很容易上瘾。这个词源自17世纪的法语,意思是平等(gal),意思是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然而,随着德语的发展,每个人都默认了它的情境意义。
信息量等于效率?
那么如果我们用信息量来定义效率呢?例如,以德语和拉丁语(罗曼语)为代表的屈折语言中,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清楚地说明时间、动作、人物的性别。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今天看到对面的宅男同事打扮得光彩照人,我就随口问道:你怎么这么好看?
同事回复:和朋友一起吃饭。
我心想:这个回答太敷衍了……
如果是德国人怎么办?
“Warum bist du heute so hbsch?”
“Ich hatte Abendessen mit einer Freundin”。
所以我可以自己想,这个朋友是一个女性(Freundin),还是一个(einer)独自吃晚饭?可是,已经吃饱了,吃完晚饭就来办公室加班了……德语中“和朋友一起吃饭”这个含糊的表达方式,会透露出太多难以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内容。 ——的信息量很大。
这种信息爆炸的极端,《大西洋周刊》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写了这个高加索语言卡巴尔达语的例子。一个简单的句子,他们看到我,看起来像这样:s?q’ay?aa?w?a?ha?这个长字包含着极其大量的信息,强调我被看见了,它影响了我,不止一个人看见了我,过去被看见了,并且被证实是我亲眼所见的。对我们来说,这让我们的头脑爆炸,但对说这种语言的人来说,这只是日常。
另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信息的极端是廖内省(Riau),这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印度尼西亚方言。如果你想表达吃鸡,你可以说Ayam(鸡)makan(吃)。然而,在当地方言中,Ayam makan 也可以表示有人在吃鸡、鸡正在吃、一只鸡正在吃、鸡即将被吃、鸡正在被吃、有人在为鸡吃、有人和鸡一起吃。对于饮食来说,这种令人窒息的模糊性必须得到上下文的支持。要想用这种语言把一件事表达清楚,就必须说得更多。
现在用中文,应该会有些歧义。
沟通与整合
为什么有的语言信息量大,有的语言信息量小?这与沟通和融合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规则简单、单个词素信息量较小的语言是在大量通信融合发生并被平民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产生的。许多洋泾浜语(洋泾浜语的初级阶段)和克里奥尔语(洋泾浜语的高级阶段)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以英语为例。学习德语和俄语的朋友经常开玩笑和抱怨英语语法。德语有三种性别和四种格,加上单数和复数,你必须查表来改变格。试试俄语,有六种情况!其实英语的语法、词型、词性都比较简单,也是因为融合。原来英语也有词性和格。维京人进来后,他们删去了词性,只留下第三人称单数。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也经历了语音简化,并且比过去的中世纪汉语(有些起源于满语/通古斯语,以及最近的日语)有更多的双音节和多音节单词。
因此,对于想要学习这门语言的人来说,词形变化的效率太低了。汉语口语中简单的词句组合与文言文有很大不同,这得益于其在平民中的广泛使用。前面提到的印尼语(Bahasa)是印尼很多人的第二语言,其中苏门答腊岛的印尼方言就是第二语言。简化的洋泾浜语或克里奥尔语(印尼语本身有被动语态和现在进行时),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顺利沟通。许多奇怪的语言诞生于高加索地区。某种语言的词形变化是世界上最多的。这也是因为高加索山区地势崎岖,交流困难,所以只有少数人使用语言。毕竟,对于婴儿来说,语言并没有什么困难,但对于学习者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人来说,情况却不一定如此。
最有效率?不存在
那么,如果效率简单地定义为在给定时间内表达最多的内容呢?至此,语言学家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存在真正高效的语言。在相同的时间内,语言所携带的信息总量是相当的。
如果你懂多种语言,甚至听过几种语言,你会发现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往往语速很快,张嘴闭嘴都看不清;而汉语则充满了文字和声音。里昂大学的语言学家研究了8种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普通话、西班牙语和越南语),发现越南语单音节携带的信息量最高,西班牙语最低。中文和日文。不过西班牙语和日语的说语速度弥补了这个缺点。单位时间信息量的上限可能与人脑的处理能力有关。
每种语言的用户都能够以各种方式将信息合并到语言中。没有一种自然语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精确、简洁、明确、说得很快并且易于学习的。作为一个通晓多种语言的人,在被各种语言折磨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也是各种语言的魅力之一。一尺为短,一寸为长。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扬长避短的方式,也凸显了不同时期说话者各自的习惯和文化。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没有捷径。 —— 母语者极其复杂的时态和词型、尴尬的发音、混乱的上下文、鞭炮般的语速总是占据一两个。学习之路还很长!
文章来源:国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