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近十年翻译(未来十年,翻译行业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4-01-03 13:59:31 翻译公司 996次 作者:翻译网

近十年翻译单元问题研究述评

张梦雅、韩江洪

近十年翻译(未来十年,翻译行业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但使用段落作为翻译单元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上下文很容易丢失。一个成功的源语言话语应该为源语言接收者所接受和理解,一个成功的目标语言话语也应该为目标文本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一旦一种话语存在的文化语境发生变化,它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的可接受性必然会下降。以段落为翻译单位很难做到整体对等,因此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损失。

2.3 文本是翻译单位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不再被视为文本形式的静态最终产品,而是被视为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因此,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本质上就是用一种语言的同等文本材料替换另一种语言的同等文本材料的过程(司贤柱:1999)[7]。一些译者逐渐提出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其杰出代表是司贤柱。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可以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原文语篇的类型和词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即不同的话语类型。当文本呈现给译者时,他收到的第一个信息应该是文本的类型。译者只有正确理解不同的语域,才能保证语言在具体解释中与其使用场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相一致。对构成语篇的每一种语言结构的解读都离不开整个语篇及其语境作为思维背景。只有以文本为翻译单位,才能结合上下文,理清句子结构;我们能否正确理解文本的风格,即说话人之间的交际关系;我们能否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

以文本为翻译单位可以保证翻译的流畅性。为了使翻译顺利并顺利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翻译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话语规范和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文本为翻译单位,可以充分考虑文本的差异性,在表达方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达到翻译交流的目的。

司贤柱(1999)认为,语篇是相对于句子等语法单位而存在的语篇单位,本身涵盖了其下属的结构单位——从句、句子、句群、段落,有时在形式上表现出多元性。与其底层单元(句子和段落)集成的分层话语单元。因此,有人提出将话语定位为翻译的基本单位[7]。话语作为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在结构上具有连贯性,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翻译中,只有在语篇层面进行操作,以语篇为单位,才能将原文的信息恰当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达到交流的目的,达到翻译忠实、流畅的标准。

然而,以文本为翻译单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组织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成功地达到交流的目的。不过,笔者认为,以它们作为参考,给译者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如果太大,自由度太大,就会低估形式的对应性,也会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缺乏意义。

2.4 综合道路

在翻译单位走综合道路的有姜秋霞、张伯然、司贤柱、徐丽娜等人。蒋秋霞和张伯然(1996)结合格式塔心理学和话语语言学来审视翻译单位,强调无论是短语、从句、长句还是句群,都不能是译者在翻译中的视角和选择。这些单元都不能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因此,他们认为翻译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翻译单位。翻译应注重文本的整体意义,不应忽视功能意义的对等和完整性[4]。

司贤柱(2001)针对理论的不足,另辟蹊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音素、语素、单词、短语、句子以及句子以上层次在实践中作为翻译单位的情况。鉴于操作上的局限性,基于辩证认识论,提出了翻译单元多元互补理论[8]。其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翻译学术界翻译单位问题研究从分析转向综合、从静态转向动态、从互斥转向和解、从对立转向包容。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翻译单元理论研究的演变。统一趋于多元化,优势互补。

徐丽娜(2004)认为,翻译单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取决于语言使用中意义与载体的关系,取决于语篇或语篇片段的性质。她认为逻辑元素具有明确的语义关系,其意义和功能是稳定的。性别,因此是翻译单元的理想定义因素。

3、展望

纵观近十年来翻译领域对翻译单元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互补的转变。翻译单元的选择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翻译单元之间适时切换。到了这个阶段,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翻译单元的研究已经结束,没有再研究的空间了。事实上,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是永无止境的。笔者认为,仅从纯理论角度讨论翻译单元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翻译学术界对翻译单元的探索可以集中在实证研究的范围内,以具体材料为对象,用实证的方法来考察翻译单元的选择。

4。结论

翻译单位是翻译研究中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翻译单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克服操作障碍的方法。

国内外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基于不同的理论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国翻译学界关于翻译单元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翻译单元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纯理论,而应在实证研究的范围内进行探索。在关于翻译单位的讨论逐渐减少的今天,笔者认为,未来翻译界应重新思考翻译单位的性质和标准,加强对翻译单位的系统性、科学研究,从而加快和推动翻译学科的建设。

(摘自2008年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