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几种语言(北京奥运会有几种语言)
北京奥运多语种服务中心7日在北京揭牌。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奇首先拨打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服务总机。
北京奥运会多语种服务中心由奥组委国际联络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建立。启动仪式结束后,刘奇一行来到奥运多语种服务中心,考察多语种服务总机项目和远程视频翻译系统。
早在去年底,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写信给刘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还能为奥运做些什么”为主题进行汇报。 2月21日,刘奇董事长在执委会会议上作了《关于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建立北京奥运会多语种服务中心的请示》报告并作出批示,同意合作建立北京奥运会多语种服务中心。北京奥运会多语种服务中心。
作为拥有43种语言的国家重点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29种语言的3000余名志愿者。
北京奥运多语种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志愿者。他们以44种语言为奥运会比赛场馆、非比赛场馆、服务场馆等提供无障碍语言服务,几乎覆盖了所有奥运家庭。语言,包括人口较少的语言,如荷兰语、僧伽罗语、豪萨语等。
奥运会期间,中心设有多语种服务总机、多语种应急队伍、运营中心以及技术支持等服务。其中,多语言服务总机通过电话翻译为奥运工作人员和各代表团成员提供十种语言的24小时服务。热线值班;多语种应急团队作为语言服务的后备力量,应对突发的专业语言任务。
多语种服务总机、多语种应急小组等业务人员将于7月24日正式投入运营,9月21日关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