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翻译文摘-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反思(翻译文摘-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反思与评价)

发布时间:2023-12-07 08:52:38 翻译公司 775次 作者:翻译网

一、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其对我国翻译界的影响

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已出版专着40余部,论文250余篇。奈达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现已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最早、介绍最广泛、影响最大的理论。他的成就包括: 1将信息论和符号学引入翻译理论,提出“动态对等”翻译标准; 2、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理论; 3、翻译史上第一个将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

翻译文摘-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反思(翻译文摘-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反思与评价)

(周毅、罗平,1999:32-33)特别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静态分析的局面,提出了开放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教师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奈达言必称道的局面。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奈达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奈达本人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从描述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再到社会符号学阶段。不断修正和深化理论是理论研究的必然路径。但仔细分析,奈达最根本的变化在于他对翻译研究的态度。 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迈向翻译科学》中明确打出了翻译科学的旗帜; 1974年,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真正的技术。理想的翻译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 1991 年的文章《翻译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指出,我们不应该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有成就和创造性的译者很少使用或不使用翻译理论……。在与奈达的一次书面谈话中(见张景浩,《汉译》2000年第5期,以下简称《英谈》),奈达正式宣布我的想法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从最初提出翻译科学到彻底放弃翻译科学,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鉴于奈达在中国翻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至少会对翻译理论家产生心理上的影响。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也对我们正在积极建设的翻译学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对奈达的思想变化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导致奈达放弃理论和翻译学的原因。否则,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就等于后院失火,自乱阵脚。就位。本来,这样的工作应该由翻译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来做。不过,笔者迫不及待地想分享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澄清目前一些模糊的认识。还请翻译界的前辈们批评指正。

二、奈达思想转变的原因

一、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误解

奈达在《笔谈》中多次提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各种语际交际理论很少被大多数优秀的口语和翻译专业人士所使用,也很难应用到一般从业者身上。解决具体问题的原则等等。看来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该立即用来指导实践(很多学者也持类似观点,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从而否定了翻译理论的意义)。从一般哲学的角度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上述说法没有任何错误。但不要忘记翻译活动本身的特殊性。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译理论(或纯理论)是通过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出来的。它主要用于测试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不是像奈达认为的那样直接进行。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借助霍姆斯的翻译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在霍姆斯的翻译研究观中,翻译研究分为三大分支:描述性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利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成果,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理理论和模型。 (张美芳,2000)他认为,理论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西班牙翻译理论家图埃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翻译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现象,而不是改造世界。 (陈德宏、张南风,2000:126)这里所说的改造世界,显然是指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奈达翻译理论无用论的关键在于他未能真正将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区分开来,将翻译理论的作用与应用理论的作用等同起来。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所有的一般原则都应该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呢?众所周知,当今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数学也分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但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但却是数学科学的基础,不可或缺。对于自然科学如此,对于作为人文科学的翻译研究更是如此(杨子建,2000)。

此外,奈达在阐述自己提出的新观点时,较少涉及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更多地涉及翻译中的语言学、文体学和修辞学问题。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一步探索翻译的普遍原理。 (谭在熙,1991:79)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探索普遍原理。因此,必然忽视微观层面对具体技术的研究和探讨,得出的理论就会远离实践。因此,他目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似乎与他的初衷相悖。

2. 反复强调单一翻译标准

奈达最初的研究认为,翻译研究应该采用描述性而非规范性的方法(谭在熙,1983:51)。从描述中得出的原则本身应该是开放式的。而不是规范的。然而,在《笔谈谈》中,奈达一再认为别人提到的规则是规范性的。例如,他说……大多数专业翻译人员一再违反理论家制定的许多规则……并且……不严格遵守它们。不可原谅的规则。显然,这与他最初设定的翻译标准相比,是一个本质上的改变。同时,翻译标准本身的描述性也注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描述现象范围的限制,用描述方法总结出来的理论或标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奈达描述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圣经的翻译文本上,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启发人们的,有其特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注重听者或读者的接受,追求交际效果,遵循功能对等原则或交际理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适当调整或改变形式是符合其原则的。例如,在没有雪的语言中,人们可能无法理解白如雪的含义,因此用白如霜或白鹭羽毛代替它可能是一个好主意,以保持交际功能。 (谭在熙,1991:273)但是,如果换成科学文章或者医学文章,如果按照交际原则来转换,肯定不行。这也说明任何标准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追求单一的通用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出了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理论(顾正坤)和翻译不确定性理论(Quin,见郭建中)。2000:90 -98)。杨晓荣教授倡导的条件理论是通过研究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而得出的结论。她认为,不同条件下对文章翻译标准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每个标准都应该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情况。目前,还有一些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都各说各的道理,互不相让。事实上,如果每项研究的范围都被明确界定,很多争论就会弄巧成拙。

3、过分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

他在《笔谈》中宣扬,要想翻译好,就需要多学语言学,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笔者并不确定奈达先生所指的“好翻译”到底是指“好的翻译理论”还是“好的翻译实践”。但无论我们指的是哪一种,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语言知识来进行翻译研究是不够的。我国一位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导致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因为除了翻译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方面之外,还有一个方面:与此无关。翻译沟通中的非语言因素众多且常见。翻译过程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活动。语言学理论很难掌控翻译的整个过程,因此不可能将翻译理论建立在纯粹的语言学基础上。 (郭建中,2000:107)奈达从描述语言学研究转向交际理论再到社会符号学研究的过程充分表明,他本人意识到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局限性,因此改变了研究视角。但在《笔谈》中他仍然认为其他人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学知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提出的解释学、目的论、结构主义和多元系统理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现象做了较为科学、客观的分析。这足以证明人们研究翻译理论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

3.重新认识翻译理论

一、正确认识翻译研究的结构框架和翻译理论在其中的地位

许多研究翻译研究的学者几乎都谈到了其框架构想。例如,谭再熙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包括一般翻译学、专门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部分;金笛提出的翻译学分为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本体论、翻译学专题研究和翻译技巧研究;杨子健倡导的翻译学包括翻译工程、翻译艺术和翻译学;刘宓庆的翻译学概念框架分为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两部分。范守义认为,翻译研究可以由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多视角研究组成。威尔斯提出翻译研究应由一般翻译研究、涉及两种特定语言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和涉及两种特定语言的应用翻译研究组成。 (谭在熙,1991:283)结合霍姆斯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学者在构想翻译研究框架时虽然使用了不一致的术语,但没有一个使用一致的术语。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极其分离。在他们看来,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抽象程度高,与实践部分相距甚远;而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属于应用部分(或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能、应用翻译理论)。杨子健(2000)表示,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其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清晰分离、自成体系,并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我们当前的问题是理论和应用之间的界限模糊。人们常常把理论和应用混为一谈,看不到理论的作用,从而导致理论无用论。目前,并不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太多,而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理论的抽象概括还远远落后。霍姆斯还表示,翻译研究各个分支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是该领域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 (Weissbrod,1998)杨子健(2000)表示,理论核心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独立性,这是该学科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为了尽快建立翻译学,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描述和研究。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为了形象地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先画一个简单的图:

翻译练习部分

申请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这里借用Holmes的词汇)首先我们看到最外面的部分是具体的翻译实践部分,它与应用翻译理论直接联系,而翻译理论处于整个图的中心。翻译理论直接影响应用理论,进而通过应用理论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应用翻译理论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桥梁。例如,如果功能对等理论指导译者的决策,那么在应用理论部分,就会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虑问题,会尝试改变原文中的句子结构或格式来满足译者的需要。目标读者的需求。这说明翻译理论从整体上或宏观上指导着翻译实践。同时我们发现图中有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部分有直接的联系。这部分理论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直接影响译者在实践活动(如文化形象的翻译)中的决策。类比翻译研究和语言学研究,我们会发现核心语言学并不能直接指导教学实践,而是通过应用语言学将两者联系起来。对于翻译来说,还应该与应用理论相联系。

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成果的意义。由于翻译理论是从对译文的描述和分析中总结出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用来指导对翻译的批评和欣赏。通过分析评价一篇翻译的好坏,探究其深层原因,也能促进翻译实践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

三、翻译理论研究本身的意义

有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存在是有意义的。直接用这一观点作为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理由似乎有点不合理。然而,回顾翻译理论研究之初至今的数百家思想流派和流派,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表明该理论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翻译研究使人们对翻译活动本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最初仅限于译文(或原文与译文)的研究,到对译文读者的研究,再到现在对译文读者的研究。译者自己的翻译策略,特别是他的心理。基于这样的分析,人们已经从对简单的翻译现象(或表征)的研究转向了对人脑黑匣子的研究。与此同时,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也促使人们开始客观地看待翻译活动。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能写就写;能写就写;能写就写;能写就写;能写就写。如果你不会写,那就翻译;如果你不会翻译,那就写翻译理论(涂果园、肖金银,2000)。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写作经历,都明白写作的不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翻译的难处。他们常常简单地认为了解两种语言就可以在它们之间进行翻译。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对大量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表明,翻译不是仅仅靠搬一两本词典就能完成的。早在1951年,董秋思就提出了反对翻译理论的两种观点(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和翻译是一门技术的观点)。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只是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被理解。问题是,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论。 “这种理论严重阻碍了中文翻译工作的进步”。 (陈福康,1992:365)随着外语教学的日益普及,人们对翻译活动越来越重视,译者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翻译理论的研究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尾声

奈达先生理论取向的转变对我们的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根据他的话就改变我们的理论研究。我们必须从他的转变中吸取一些教训。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翻译理论的真正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合法地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必须认识到,翻译理论的研究是开放性的,同时理论研究不能局限于一派、一流派。方法需要多角度综合描述性研究,这样我们的理论研究才能不断进步、前进。

参考

[1]陈德宏,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选编[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 郭建忠.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天心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汉译,2000,(5):8-10。

[5]谭在熙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奈达理论新译[C]北京:中国国际翻译出版公司,1999。

[7] 谭在熙翻译是一门科学——奈达《翻译科学探索》导论[A]。外国翻译理论概论文集[C]北京:中国国际翻译出版公司,1983.49-61。

[8]屠国元,肖金银。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汉译,2000,(5):15-19。

[9]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奈达读者平等反应理论[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国际翻译出版公司,2000。234-255。

[10] 杨子健.翻译学建设若干问题的新认识[J].汉译,2000,(5):4-7。

[11]谭在熙论翻译研究[A]. 293-307。

刘米卿论汉语翻译理论的基本模型[A]. 308-324

杨子健.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A]. 325-333

金地。翻译研究与对等理论[A] 334-360。

顾正坤.翻译标准的多元化[A]. 465-480

——杨子健、刘雪云。新翻译理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12] 张敬浩.与奈达的笔译对话[J].汉译,2000,(5):28-33。

[13]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目标与结构—— 霍姆斯翻译研究观简介[J].汉译,2000,(2):66-69。

[14]张南风.特点与共性—— 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汉译,2000,(2):2-7。

[15] 詹姆斯S霍姆斯。已翻译! 文学翻译与翻译研究论文[M]阿姆斯特丹: Rodopi B.V.1988 年。

[16] 雷切尔,韦斯布罗德。特拉维夫诗学与符号学派框架下的翻译研究[J]慈心,1998,X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