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姚斌北外年龄(北外 姚滨)

发布时间:2023-12-06 08:14:57 翻译公司 731次 作者:翻译网

今天我就开始梳理一些同声传译相关的黄金法则。其中有些是我过去读过的,有些是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经历总结出来的。在此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正如人们常说的:真理永远是最简单、最简单的。同声传译的一些最基本、最关键的原则,看似简单,甚至幼稚,但同样,流行的不一定高尚,守旧的不一定不切实际!

第1 条:永远不要让你的观众悬而未决。

姚斌北外年龄(北外 姚滨)

这个规则用英语表达起来显得很神秘,但如果用最简单的中文表达的话那就是:你必须说完整。

在解释这个原理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古老有趣的故事:

老汤姆楼上有一个每天晚上都回家的年轻人。年轻人有睡觉前把两只鞋子扔在床边的习惯。每天晚上,老汤姆都会被帕帕的声音吵醒。这么多天了,他终于忍不住上楼去跟年轻人谈判了。年轻人同意了,再也没有打扰汤姆。那天晚上,年轻人回到床边,下意识地脱掉了鞋子,“砰”的一声扔到了自己的脚边。这时,他突然想起了楼下的汤姆,于是脱下另一只鞋子,轻轻放在床边。说话间,楼下的汤姆已经被清脆的声音吵醒了,但他习惯听到的第二个声音却再也没有出现。可怜的汤姆翻来覆去,无法入睡。最后,挣扎了半天,他穿上睡衣,走到楼上的年轻人面前,再次要求他把鞋子扔掉。只有这样,他才能睡得安稳!这就是著名的“另一只鞋掉下来”的故事!

我们今天讨论的第一个原则不妨称为“另一只鞋掉落原则”。在国际会议上,同声传译员是故事中的年轻人,戴耳机的观众是可怜的老汤姆。我们所说的翻译只是一双给年轻人穿的鞋。我们千万不能让观众等待另一只鞋子落地的声音,否则很可能是一个失败的翻译!

回到正题。讲述整个故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汉语和英语判断一句话是否完整的规则是不同的。然而,大多数只需要三个部分:主语、动词和宾语。汉语注重意义,说话者可能经常省略主语或其他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我们翻译成英语时,根据英语的习惯,我们必须补充主语和其他成分,否则英语听众常常会感到困惑。这就是为什么凡是翻译过中文演讲稿的人都会有因为找不到主语而反复使用we的经历的主要原因。英语注重形式。如果按字面翻译的话,中文会显得很麻烦,甚至很奇怪,所以我们必须绞尽脑汁想办法绕过那些重复的单词。例如:在英语中说“他伤了自己的腿”是很正常的,但在汉语中却显得尴尬又罗嗦。我总觉得把英文的his对应的he删掉会比较顺利,因为中文实在不需要那么多正式的标志。

说了这么多,也许只有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我们才会注意到中文和英文之间的细微差别。然而,我们在做同声传译时,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常常会出现句子不完整的情况。同声传译需要高度的专注、瞬间的反应能力和惊人的预测能力。由于大脑压力过大而导致沟通不畅是正常的。记得我学习的时候,听同学的录音,经常会听到一些正常情况下不会犯的错误。我记得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人是,甚至是你。这些口误,英文也称为slips of Tongue,在同声传译中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到、注意到并纠正它们就足够了,但纠正它们比较困难,因为它们需要不完整的句子。我们经常为了赶时间而放弃句子的开头,或者我们听完上一句而没有听到下一句的开头。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都扔了一只鞋子。也许我们自己由于精力高度集中,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不过,对于戴着耳机听我们翻译的汤姆来说就惨了。因为任何人在听别人说话时,按照正常的心理和听力习惯,都希望听到有开头有结尾的句子。如果你总是等着另一只鞋落地,那感觉就很糟糕了!这种感觉累积起来的结果可能会直接导致对译者的吐槽!所以,切记记住,不说,一定要说完整。别让你的观众一直悬在空中,不然你就得喝西北风了!

第2 条:始终有意义。

在英语中,人们经常使用It made sense 或It does not make sense 来解释他们对一句话、事件或观点的同意或反对。 Sense通常译为感觉、感觉。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意味着更符合正常人、普通人的理性判断和逻辑。就像美国革命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托马斯潘恩曾经写过一本宣扬革命思想的小册子,那本书的名字就是《常识》。在当时人口不足200万的北美,几乎每个北美成年男子都拥有一本《常识》;华盛顿率领的几乎所有士兵的口袋里也都揣着一本。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常识》是继《圣经》之后在英国和北美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书籍。可见,常识二字意义的关键在于成为普通民众及其思想的共识。

其实,奈达强调的功能或动态对等原则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翻译归化派。 在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方法或曰态度,即归化派和异化派。前者强调译文必须完全融入译入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使读者看不出是译文,例如清末的一些翻译家,他们采用纯正的中国古文翻译西方小说;而后者则倡导保留译文的异域风情和特点,甚至直接采用原文的音译,这样可以增加译入语自身的丰富性。这两派可以说是自古就有,双方谁也没有完全说服过对方,而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种种译文也是齐头并进,半斤八两。 从经验来说,对于一场同传,听众更愿意听到的大多是归化派的译法,因为这样的翻译听起来会比较舒服。然而对于高度紧张工作的同传来说,想要始终做到归化处理却又并非那么容易,因为归化对同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你有更长的EVS,也就是说你必须听更多的信息之后再对其加以处理,否则就只能遵循原文的结构和顺序,无法实现归化。大家在谈同传技巧时,往往会提到一种技巧,叫做顺句驱动,也就是说,顺着原文的句式往下翻译,不做任何顺序或结构的调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I saw Tom yesterday in the classroom where we used to have classes.如果是在同传现场,为了减轻压力,口译员很有可能会采取顺句驱动的方法尽量缩小自己的EVS,出来的译文可能就是:我看见Tom,昨天在教室里,我们以前在那里上课。这样的译文看起来很蹩脚,但是高明、有经验的口译员就会对顺句驱动做一些调整和处理,从而使得全句显得更为自然,例如这样处理:我看见Tom了,那是昨天在教室里,我们以前曾在那间教室上过课。这样的译文虽然还让人觉得不够自然,但也算得上是比较好的临场应急处理方案了! 不过如果想要真正做到自然,恐怕更多时候,口译员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时候可能需要冒着遗漏信息的风险尽量拉开自己与发言人的距离,从而有更大空间可以对译文进行归化调整。还是刚才那句话,如果口译员能够在听到classroom一词的时候再开始翻译的话,出来的译文效果会更好一些:我昨天在教室见到Tom了,我们以前常在那间教室上课。如果口译员真的是艺高人胆大的话,那就听完整句再翻译,效果就会比较接近笔译了:昨天我在以前上课的教室见到了Tom。不过这种等待全句结束的方法,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尽可能地调动你的短期记忆储备能力,而根据前文提到的Daniel 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如果太多的时间分配给了短期记忆,那么你能够用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会骤然减少,从而带来漏听或漏译的风险。 从我个人的偏好来讲,我比较倾向于归化处理的方法,也就是奈达谈到的自然。不仅是在英译中时如此,而且在中译英时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英文的语法习惯和文化逻辑。由于同传实现场即时翻译,听众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处理大量涌入的信息,所以自然的译文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建立起听众对口译员的信任度。不过,就任何口译员来说,想尽量采用归化译法的话,总还是需要不少时间的砥砺和磨练的! 七:一些比较重要的同传原则和技巧 要谈的这些同传原则和技巧都属于比较零散、比较边缘性的同传技巧。虽然如此,在同传过程中,它们仍然会对口译员的可信度和出色发挥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是口译员的声音问题。任何一个口译员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不是每个没有经过专门的发声训练的口译员都可以像播音员那样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然而在同传现场,听众都是通过耳机来听同传翻译的,佩戴耳机本身就不是一件什么令人感到舒服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谁都愿意直接听讲话。但是既然使用了耳机,同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要过于刺耳,也不要沙哑,因为这两种声音都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此外,还应该尽量使自己的声音具有一定起伏的语音语调,不要过于单调乏味,因为出席会议的代表如果一整天都听着单一、枯燥的翻译腔的话,很有可能会对翻译失去兴趣,宁愿半懂不懂地去听现场的发言,也不愿忍受翻译单调的译文。 其次是同传的装束问题。不是所有会议都要求同传西装革履。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著名体育品牌的营销人员培训,我因为事先没有询问主办方是否需要西装革履,为了避免主办方挑理说同传不穿正装(有的主办方事前会特别强调同传必须西装革履地去参会),我干脆就穿了一套西装去。可是到了现场就觉得有些尴尬,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一身运动装,走在他们中间,自己觉得特别不自在,而参会的人也会觉得那天的翻译怪怪的!当然,反过来的情况也曾经碰到过,就是有些会议事先觉得没那么正规,因此穿得随意一些,可是到了现场才发现这是一场绅士们的聚会,大家都是西装革履,打着领带,而自己一身便装,在中间显得有点猥琐!因此,在会前一定要与主办方沟通会场的着装问题! 再次是在现场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处理办法。虽然至今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同传的应急手册,然而同传在现场可能碰到的突发情况却并不少。同传机器可能出问题,由于技术人员没有注意而同传译员又没有在会议开始之前要求调试,就很有可能在会议正式开始时,出现技术故障。那样的情况时很尴尬的,如果大会不得不由于技术的原因而推迟,这时同传箱成了关注的焦点,坐在里面是很尴尬的。当然有的时候,或许会议开始前一切调试正常,而正是在开始后才出现问题,此种情况责任不在同传译员,所以不必在意,不过此时最好与主办方沟通要求他们向听众作出说明,因为听众一旦耳机里听不见声音了,往往分不清是技术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此外也有可能碰见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听众或者出于好奇,或者是不愿戴耳机,而跑到同传箱旁直接听同传的翻译,有时会站在同传箱旁,有时却会站在同传箱前,恰好挡住了译员的视线,这些都会给同传译员带来干扰,所以如果一位译员正在翻译,那么另外一位休息的同事就应该及时提醒听众,礼貌地请他们不要站在同传箱旁,以免影响同传的工作,一般来说,听众都会配合。如果遇到那种特别不讲理的听众,只好与主办方沟通,由他们来解决问题了。由此可见,同传现场遇到的种种突发情况在所难免,与主办方沟通是最好的解决方式。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在这所有的过程中,同传译员自身都应该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发挥。 总之有关同传的原则和技巧还有很多,同传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注重细节是一名合格同传译员的基本素质。在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技巧之后,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时我做同传这么些年的最大心得! 本文来源:同声传译姚斌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