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的翻译(展览翻译成英语)
展览是通过不同的视觉方式向他人传达作品所承载的观念和信息。信息的有效传递需要动机、目标和手段的统一。即使要晦涩难懂,也要朝着难以理解的方向努力。
春节后的一次展览,我像往常一样负责文字工作,但当我收到译者发来的英汉翻译稿件时,我却出了一身冷汗。我不知道中文解释文本在说什么。由此,我思考了展览的功能、特点以及策展人应该承担的工作。结合我从事美术馆管理的经验,我觉得展览和翻译有类似的做法。在新闻发布会上,我简单而简洁地介绍了这个想法。和翻译一样,精通目的语和目的语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翻译中注入双方各自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将作品和艺术家转码成展览,然后呈现给观众。观众/读者通过展览。以展览中标配的双语对比为例。很多翻译出来的中文文本就像我收到的手稿一样是火星语。有的人能用英语读懂中文文本的意思,但不会说英语的人就只能靠盲目了。不仅是双语问题,就连展览中本应为人们理解提供参考的文字,也仿佛被下了药,解读比作品本身更难以捉摸!考虑到展览的公共性,针对这种情况,不妨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那些没有解释清楚的东西,很可能是作者自己也没有理解。策展人不是魔术师,展览也不是呐喊派对,所以请说普通话。
除了文字工作外,展览还包括设计(平面和空间)和建造。设计不是装饰,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种非常有针对性的视觉信息传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以最简单的图形设计为例。你提出的想法只是想法。只有得到相应材料技术的支持来实现它们才有意义。记得在做两岸四地艺术交流项目时,设计师提供了完整的邀请函制作图纸和材料技术要求。但当文件送到印刷厂时,师傅很生气:这张纸在哪里?这分明是一块木板啊!即使是市场上现有的印刷机也无法适应。展览的辅助材料和技术状况是大众社会信息交流的中介之一,隐藏着相应的文化密码。所有这些细节构成了展览的最终面貌。反过来,设计师需要了解策展人对展览性质的判断,并通过设计工作来增强和扩展核心概念。每次策划展览设计/布置方案时,策展人还必须与设计师和施工方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技术能力、实施可能性,并跟踪施工过程以保持稳定并借机窃取新知识。如果没有这种全流程的近距离接触,短短几年的时间你可能无法了解签名所经历的不同类型的笔迹、KT板背胶、胶片、丝网印刷等。空间设计也是如此。作品在不同的空间会散发出不同的氛围。场景=工作+空间。场景感应该是独特的。一个不走进现场的策展人绝不是一个完整的策展人。策展人还必须是空间翻译者。
翻译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对于展览我更喜欢免费翻译。这也是策展人/展览需要存在的专业原因。很多人认为,唯一能考验策展人的就是群展。从工作量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团体展览错综复杂,需要整体组织和调度能力。但群展给策展人的理论阐释留下了后门,策展人可以在没有作品的情况下畅所欲言。个展则不同。能够站在作品之上,说出大众满意的艺术家作品,并在图录之外真正编出一本画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看似浅显易懂的展览文章,并不能判断对错,因为刀锋在千里之外。与此相伴,对外发布的展会信息需要具有针对性、通俗易懂。这个领域涉及面比较广,就不一一赘述了。展览的实际操作者——策展人及相关人士不仅要对展览和艺术有强烈的专注和平衡各种关系的能力,更要有一颗理性观察下隐藏的热情之心。策展人不是代言人。那些纯粹为了展示的字面展览,只有清醒的艺术家和可靠的设计师、展览工作人员才能搞定。
虽然各种翻译的不可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展览经营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展览经营者必须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抽象的想法形象化,为人们理解艺术打开各种可能性的大门。但如果观众/读者仍然感到困惑,那只能说明翻译不够好。就像这个想法,九个多月前就公开了,就应该写在纸上,让责任落到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