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文摘-对汉学论著翻译规范的探讨之一是(文摘-对汉学论著翻译规范的探讨之一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1-23 16:48:29 翻译公司 234次 作者:翻译网

国学全球化是中西文化交流更深层次的体现。关注、介绍甚至翻译世界各地的汉学研究著作,是所有人文学者都无法回避、应该积极参与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预测学术流向。近年来,随着《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海外华人研究专刊的出版,一批走在学术研究前沿的国外研究者用新理论、新方法重新梳理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开始受到相应重视并被系统介绍。通过这座翻译的桥梁,中外学者对中国研究各个问题的讨论取得了质的飞跃。但随着这次交流,汉学论文翻译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翻译的新内容,面临着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第一,汉学论文翻译作品既不是文学艺术作品,也不是科学论文,而是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它的翻译要求译者的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同样不凡。目前,我们的一些译者往往侧重于一方面,或者知识渊博,但译文晦涩难懂,完全失去了原作的风格;或者他们的文笔流畅却充满遗漏,歪曲了原意,难免让人发笑。其次,由于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经验的积累,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因而存在翻译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翻译校对等编辑出版流程相对混乱等问题。以下是我在汉学论文翻译作品中看到的一些情况,特别是? 上悔园左右橘坛朐牡蛎凸脊兜亩斫狻?nbsp;

一。文化修复

文摘-对汉学论著翻译规范的探讨之一是(文摘-对汉学论著翻译规范的探讨之一是什么)

溯源是汉学论文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中国的书籍本身博大精深,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海外学者引用如随意,典故难觅。他们的解释或理解有时新颖,有时似是而非,因此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文化方面,包括中文人名、中文史料、历史背景的恢复,就成为首要问题。

恢复中文人名。例如,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国学丛书马克斯韦伯所著的《儒道》一书中,在描述汉代儒家学者反对司马迁重商主义思想时,将反对者彭彪译为彭彪。 (第193页,注2),但其实这个人应该是班彪。

又《从理学到普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迁的面貌》(艾尔曼着,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第218页,下首行:楚Tongshu(音译,Ch'u Tung -Tsu)《Local Government in Qing Dynasty 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3。这里,Ch'u Tung-Tsu 被误译为Chu Tongshu。其实应该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历史学专家、《中国法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47)的作者瞿同祖老师。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特的《草原帝国》(1998)第172页有这样一句话:科顿虽然还保留着这些野蛮的生活习俗,但她对中国的大臣却非常信任。韩延徽,后者使契丹人民开始走向文明。文中,柯敦指的是辽国萧皇后,所以中臣应该是韩彦惠。我想知道韩彦惠的译名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又如《C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原文第765页,注9,Village and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作者:Y.K.Leong和L.K.Tao。原作者这里显然是一个中文名字的缩写,译者只将其译为Y.K.Leong(郎)。作为本书的编辑之一,作者首先找到了《中国城乡生活》英文版。作者的全名是陶立功和梁玉高。读完这本书的“序言”,我得知他们都是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的中国学者。本书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生活。该书出版后,陶理恭回国任教,梁玉高则留在英国。现在陶理恭已经回国了,他应该在《社会科学辞典》中占有一席之地。果然,陶力公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京大学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一行,1888-1960)原名的音译。想要找到梁玉高就更难了,因为他一直生活在国外,国内大概没有专门的文章介绍他。无奈,我还是以道为线索,终于在多卷本词典《北大人》中找到了《中国城乡生活》的另一位作者梁玉高的中文名字。

何兆武、何冰老师译的迪巴里的《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第41页也有类似的情况。文中注:参见《中》,君芳芬明笔与禅宗》,载《元朝思想: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思想与宗教》,陈学林、狄巴里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82)。此处未译的中峰明笔,应为元代禅师的明本(中峰),故英文写为中峰明本。相关资料可参考《中峰禅师游记》及元古天目山光慧和尚》、《天目中峰光录》。(见《七煞藏》卷589-591;或见《天目明本禅师杂记》三卷、《无量藏经》2-27) -4,商务印书馆,民国初期。)

就像恢复个人姓名一样,中文图书、杂志名称的恢复也需要仔细核实。例如,《C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的中文译者将《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译为《京华中国研究》。查遍所有资料都没有找到,我以其中一篇论文为线索,查出该期刊应该是《清华大学学报》。

减少材料。刘东先生译的《蒙古入侵前夕的中国日常生活》第89页有一篇文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在古代,上层社会有一种流行的习俗。每10天洗一次澡,还有“老鼠”。 “日”也可以作为官员休息、忽视政治事务的借口。 ……汉语中的沐浴一词也有“十日期”的意思。 “第一个沐浴日”、“中间沐浴日”和“最后一个沐浴日”分别指每月的前十天和上半月。中后期。 (译者注:这个词的中文来源不明,是直译,留给方家指导原文)这里的典故可以在《集学集》和《唐会要》卷82中找到“休”,尤其是明代杨慎的《红铅》,见于《总录》卷三《年表三寰》:唐代官员每十天休息一次,沐浴一次,洗澡称为洗,所以一个月有三浣。后来,上圜、中圜、下圜被称为每月的早、中、晚。像刘东先生这样的知名学者在翻译中仍然存在这种束之高阁的情况,可见还原历史事实是多么困难。

又如《Cities in the Late Chinese Empire》,译为“初步地址”,但审译时未找到出处。不过,根据文意,应该是序言的同义字,即树头:僧侣和僧人在礼拜、忏悔时所烧的祈福信息,上面有主人的名字和礼拜、忏悔的原因。写在上面。 (见《词源》第2130页;《汉语词典》第八卷第508页)将“疏”的意思改为“疏头”更符合本义,也更准确。

同样在本书第724页注释4中,“清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通典”分别简称为“通考”和“通典”。这实际上混淆了四本书,按照历史标准应简称为《清通考》和《清通典》,以免误导读者。

在《法国汉学》第四卷的评论中,有这样的翻译:除了上面引用的《隋书经记志》中描述的道教仪式之外,还有一个以不确定的音记录的不确定音,一位道士声称,但古代鲁国传说中的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略)尽管隋史家记录了这种不太可能的道家说法,(略)很难证实隋代编年史……《隋书》是唐代史家编撰的。地方宜改为隋史编修者或唐史家。类似的例子还有侯旭东的《第——号《佛教征服中国》汉译杂论》(发表于《中国读书报》):如《后汉志》原书第19页,后汉四世纪的历史,记载公元四世纪后汉历史的《后汉记》中的“汉译”(第29页)是荒谬的。据《后汉书》(译文误写为“纪”)记载,为东晋人袁弘所著。成书于公元四世纪,后汉灭亡于公元三世纪初。汉译应该是《后汉纪事》,写于公元——世纪,是关于后汉的。历史记载有——条。这种还原史料的常识性错误,在翻译中应该绝对杜绝。

恢复背景文化的难度应该比前两者要高。因为对背景知识的准确掌握,不仅包括对历史事实的准确理解,还需要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理解并运用自如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或一段话,更应该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写作中。只有这样,译文才能达到文体的忠实和流畅。例如,“Cities in the Late Chinese Empire”的原句是Within, the main Palaces were arrayed on a non-south axis.原译是(紫禁城)The Major Palaces are arrayed on a non-south axis.这很容易导致分歧。其实,原作者并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说明所有的宫殿都是南北排列的。因此,更明显的是,翻译为“重要”的宫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把同一本书翻译成儒家论者并没有错,但清夷二字可能更符合传统,也更文雅。又比如,把南方的下级管理人员称为老师。 《孟氏》的翻译不如《食夜》准确。

袁晓义译的法国人马丁莫内斯提尔着(丽江出版社,1999年)第340页和第341页两幅插图下的注释分别是西方军事代表对“义和团”的处决军队。拳击冠军的斩首和斩首(中国,1901年)。这里的Boxer不应直译为义和团,而是专指义和团一词,是1900年左右中国民间反侵略组织义和团运动的前身。

《欧洲中国古典文学名家十年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第122页注72 参见L.S.的两篇文章杨.收录于《汉学游览》(Excursion in Chineseology)。 LS杨就是杨连胜。 1“出游”一词本身有远行的意思,但用在中文书籍、文章的名称中时,应解释为短文,也可引申为表达中国特有的文体、策略等。例如,苏东坡的《赤壁赋》被英国著名汉学家贾尔斯翻译为《红墙下的游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李星存则将其翻译为《焦崖游览》,两者都使用游览。表示禀赋一词。因此,杨连胜的《Excursion in Chineseology》可能译为《汉学三才》更为恰当。

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由不同译者翻译了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著作《儒道》。仅从两本书中部分章节标题的翻译差异,就可以想象它们的内容有很大不同。第五章第四节,江苏版译为儒家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商业版翻译为儒家教育在社会学教育中的地位类型。两本书中提到的概念绝对不属于同一学科类别。又如第六章第十二节。前者译为早期儒家的兴奋;后者译为早期儒家的兴奋。后者是早期儒家的悲剧。孰是孰非难以分清,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如果你仔细阅读翻译的内容,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正如江苏版翻译为:同样,一个人能否像非士阶层一样在祠堂里享受牌位,也取决于他的官衔。就连城隍在众神中的地位,也取决于城官的级别。 (第138页);商务版翻译:恰恰相反:一个人的官职身份决定了他能否有祠堂(没读过书的人只有一块牌位),以及祠堂里能供养多少个祖先。就连万神殿中城隍的等级,也取决于该城上级官员的官衔。

又如,江苏版译为:宋朝的常备军除了“近卫军”外,还有地方军和民兵组成的两种编队。然而,一旦融合,他们就崩溃了。 (第92 页);商务版翻译:宋朝统治时期,除了合并衰落的地方军(湘军)和民兵(乡军)外,还有作为常备军的‘禁军’ 。 (第129 页)

此外,江苏版翻译为:王安石于1086年去世后被册封为圣人,受到人们的崇拜。然而到了12世纪,他的崇拜和圣人的称号都被取消了。 (第93 页);商业版翻译:他去世(1086年)后的称号和纪念安排在12世纪被取消。 (第131 页)

如果把城隍翻译为城隍,禁军翻译为卫士,地方军和民兵,并不是专指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湘军和乡兵,如果从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那么王安石就被说成是圣人,非常乖张。文化的内容既博大精深,恢复它并不容易,需要深厚的知识和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