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非遗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吗(翻译是非遗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对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世界关注。昆曲、京剧、书法、皮影、算盘等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走出国门,展示非遗技艺,传播中华文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进程中,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
一个项目多种翻译方式
在翻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项目有多种翻译方法的情况。例如缂丝的英译有K'o-ssu、缂丝、中国丝绸挂毯、带有剪裁图案的丝绸挂毯等多种翻译方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大方向上,有两种不同的翻译路径:音译和意译。如果采用音译,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地以及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按照方言还是普通话音译又是一个大问题。如果采用意译,那么对非遗项目本身的理解就成为顺利翻译的前提。多种原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多种翻译方式。
太极拳申遗因翻译落败?
在外国人心目中,太极拳无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早在2006年,太极拳就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太极拳被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9月,联合国评委指出,中国太极拳等12个项目的定义需要修改。太极拳首次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失败。 2014年3月31日是2015年申报人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截止日期,但太极拳的申报材料尚未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太极拳第五次申报世界遗产已告结束。下一次申请世界遗产地位要到2016 年。
温县太极拳申遗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双军认为,目前太极拳申遗面临的最大困难可以归结为申请文本的翻译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有哪些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积淀。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文化特有的词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最大难点。以太极拳为例。框架、阴阳、精神、本质、天人合一、行云流水、中正安数等词语都只有中国人能理解,很难解释其确切含义。翻译自然是比较困难的。
需要探索解决方案
许多学者建议,对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和特定文化项目的翻译,应始终使用音译。毛猴直译为毛猴,鬃毛直译为宗仁。这种做法看似方便,但实际上很难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无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篆刻在申报世界遗产的道路上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为了使篆刻项目翻译工作顺利进行,顺利申报世界遗产,西泠印社工作人员向篆刻翻译人员深入讲解篆刻专业知识,经过反复推敲,他们终于顺利渡过翻译难关。
对于非遗翻译,北京市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伟表示,译者要亲身体验非遗,只有真正体验非遗,了解非遗的内涵。他们的创作过程可以尽可能地翻译。个人经验是感性经验,而书本知识是理性经验。只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与外在,更好地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