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中西方口译发展过程有何特点(口译认知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5 20:49:38 翻译公司 471次 作者:翻译网

5、信息处理的同步性

同步性是解释的典型特征。同声传译中,译员需要同时听、听两种不同的语言;在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共时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过程的特殊性,如译者注意力的分配、译者的记忆检索方式等,因此它也是口译过程中最神秘的领域之一。翻译研究和心理学中有很多关于同步性的研究。

中西方口译发展过程有何特点(口译认知理论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时执行两项不同的任务是可能的。然而,正如我们在“解释为信息处理过程”一节中所解释的那样,学者们对于信息并行处理所涉及的认知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干预信息处理的时机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可以肯定的是,同步性要求译者充分利用他们共同的注意力。

两个同时任务之间的协调是心理学家和翻译科学家关注的另一个研究问题。 Wellbrd在研究讨论信息的单通道处理模型时分析了同声传译员的能力(引自Gerver,1976:187)。他总结道,通过长期的练习,同声传译员可以忽略自己声音的反馈,获得边听边听的能力。布罗德本特认为,同时听和说会对人员通道容量造成很大压力(1952)。为了避免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处理信息,同声传译员即使拥有多年的同声传译经验,总会充分利用讯源输入时的短暂停顿。为了解释同声传译中的同步性,停顿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Goldman-Eisler 对译者充分利用源语言输入中的短暂停顿以尽量减少同步性的假设进行了初步研究(1968,引自Lambert,1992:270)。巴菲克随后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假设。的成立。通常,如果译者能够在源语言停顿期间挤入更多的源语言,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输入信息,而不会被自己的翻译打扰。巴里克通过分析译者和说话者话语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戈德曼-艾斯勒的假设更进一步。他的结论是,同声传译员确实充分利用了源语言中的停顿。巴里克还发现,译者充分利用的停顿发生在不同的意义单元之间。口译员倾向于在一定的意义单元之后开始翻译,因此他们能够减少同声传译中同步性带来的困难(1973)。 Gerver 和Lambert 一项未发表的研究也证明,译者确实充分利用了说话者话语中的停顿,并且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停顿,译者可以策略性地调整其话语的语义内容,以便他们能够听懂对方的意思。源语言更好。少说话或根本不说话(引自Lambert,1992)。

关于协调口译同步任务的其他方法,一些口译员表示,他们的简单技术之一是增加输入语音的音量以部分掩盖自己的声音。一些翻译人员还表示,他们将两只耳朵上的一个耳机移远一点,以便用一只耳朵听到传入的信息,用另一只耳朵监听输出的翻译语言。

同步性作为口译中最神秘的构成技巧之一,给译员的培训和口译过程的建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心理学和翻译学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6. 译者注意力的分布

注意力是人脑最重要、最复杂的功能之一。心理学和翻译学对此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注意力过程基于认知图像。这些过程是高级中央处理过程,可以控制和操纵近一半的心理活动。注意力无处不在,并且在与其他信息处理系统的交互中表现出巨大的可塑性。

在心理学中,注意力分为四种类型:集中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联合注意力和持续注意力。在这四者中,共同关注对于口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口译过程中,双重或多重任务的同步性要求译者利用共享注意力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目前存在三种关于人类将注意力分配给多个同时任务的能力的假设。第一种认为,主动主体需要花费额外的能量来同时完成几项不同的任务。第二种观点认为,主动主体并不严格地同时执行多个同时进行的任务,而是学习如何在不同任务之间快速切换注意力。第三种观点认为,主动主体掌握了利用共享注意力同时完成多项同步任务的能力后,可以在自动化状态下同时完成其他心理活动,而不必使用同一个中央控制系统来监控每个人。一个活动。兰伯特进行了许多关于解释注意力的研究。他指出,专业译者所拥有的共同注意力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能力,上述三种假设可能出现在这种能力获得过程的不同阶段。在早期阶段,口译员将被迫使用额外的注意力或快速注意力转换策略来完成口译任务。然而,当译者获得将注意力分配给多个同时进行的任务的能力时,这种额外的精力就会减少,某些心理活动将变成高度自动化的过程(1995)。

Lambert根据前人提出的假设(1995),通过实验进一步检验了集中注意力对同声传译的影响。他发现专业翻译人员并没有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切换焦点中心中受益。因为,对于专业译员来说,同声传译由一系列不同的任务组成,其中大部分是高度自动化的。随意改变注意力中心,只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兰伯特还发现,专业翻译人员在语言输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左耳优越性与注意机制的相关功能无关,而可能与翻译人员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偏侧化有关。 (大脑半球偏侧化)。本文将在后续章节中进行解释。

除了兰伯特的研究之外,吉尔还观察了交替传译过程中记笔记和注意力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实验证实,做笔记会分散译员听力的注意力,导致译员听力质量大幅下降。吉尔认为,做笔记需要消耗一部分通常用于聆听和分析的注意力,这会妨碍口译员专心聆听演讲者的讲话。 (1991a)

纵观口译领域关于注意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揭示不同类型的注意力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应该朝着口译注意过程建模的方向发展。这将是口译认知过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7. 信息输入、耳朵和大脑功能的偏侧性

用于解释的信息输入是由耳朵完成的。耳朵是人类听觉信息感知的主要器官。我们一般认为,用右手写字的人的右耳在处理语音信息方面比左耳具有一定的优势。一些研究中假设的右耳优势极大地影响了语言功能半球分布的理论。

在同声传译中,左耳在语言记录中的优势在从第一外语翻译为母语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Lamber, 1989; Fabbro, Gran Gran. 1991)。兰伯特通过实验证实,译者处理来自直接单耳输入的翻译信息比双耳输入更有效。此外,用右手书写的译者用左耳听的效率更高(Lambert,1993)。这种现象意味着,在同声传译过程中,人脑的右半球处于活跃状态。

基于上述结果,兰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译者可能无意中开发出一种潜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口译中双重任务的困境。该方案有待在单声道输入的情况下进行优化。并且在双耳输入的情况下受到阻碍。兰伯特认为,与普通人语音处理所青睐的从右耳到左半球的规则相反,翻译人员可能会利用人脑的右半球开发出第二条路径。从而顺利完成两项同声传译任务。他认为口译员使用左耳到右半球的通路来聆听、理解和存储输入信息,并使用右耳到右半球的通路来监控和反馈自己的语音输出。 (同上)。

兰伯特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阐明口译过程中的同步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需要神经心理学方法、理论和实验的支持。

8. 译员记忆的使用

记忆是人类认知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不同研究表明,承载人类知识的记忆并不是单一的功能系统,而是由两大系统组成: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鉴于临床数据证实的两种记忆系统之间的脱节,Baddeley和Hitch提出了工作记忆假说(1974),Baddeley后来专门阐明了工作记忆的运行模式(1994)。工作记忆由一个中央执行系统和两个子系统组成:视觉空间面板和语音环路。视觉空间面板负责图像的感知处理,语音面板负责听觉信息(包括语音)的感知处理。音素圈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将在1.2-2 秒内消失,除非可以通过默声排练程序进行更新。更新后,信号轨迹将返回到表征控制系统,从而延长其在短期记忆中的停留时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长期记忆还细分为陈述性记忆(知道)和程序性记忆(知道如何)。沙克特后来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并进一步将显性记忆分为语义记忆和周期记忆两个子系统(1987)。

同声传译员对翻译内容执行的记忆任务数量较少是口译认知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Gerver首先发现同声传译员翻译后的回忆能力与听力和跟读练习相比显着降低(1974年)。 Lambert还指出,在两种口译类型中,交替传译员比同声传译员对话语材料的记忆能力更好(1989)。兰伯特解释说,这种现象是由于两类译者对话语材料的信息处理深度不同造成的。 Daro和Fabbro认为,同声传译员回忆能力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发音抑制的影响造成的(1994)。两位学者认为,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同时执行用源语言输入信息和用目标语言表达输入信息两个任务。目标语言翻译过程中的异质表达会影响工作记忆。默读体现了音素圈机制的正常运行,而工作记忆的这种正常运行恰恰是长期记忆中信息稳定存储的关键环节。因此,翻译人员执行少量的记忆任务。 Daro和Fabbro认为同声传译是表达抑制现象的典型例子。

帕迪拉和巴霍等人。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表达抑制的条件下,专业翻译人员表现出明显优于非专业翻译人员的词汇和数字记忆能力(1994)。这些结果表明,同声传译过程中确实存在表情抑制机制,并且在长时间同时听传的情况下,尽管受到表情抑制的影响,但译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个人技能,让他记住策略。 Isbarn 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也验证了表达抑制影响译者记忆的假设(1994)。他发现,经过同声传译后,译员回忆所听到的翻译信息的能力确实会大大削弱。这可能是由于两个同时的话语流引起的语音干扰。

关于同声传译员对翻译信息的长期记忆减弱还有另外两个假设。首先,在同声传译过程中,注意力需要分散到多个同时进行的任务中,这会干扰工作记忆中枢控制系统的正常活动。需要同时完成的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工作记忆;二是译者长期接触大量与自己无关的信息,无意识地形成了屏蔽无关信息的策略。

关于译者不同记忆系统的可塑性,达罗指出,译者的语义记忆通常可以像许多其他专业人士通过接触和实践获取新知识一样得到加强,但程序性记忆中一些高度自动化的隐性策略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997)。

在交替传译中,记忆作为技术要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Daro 假设,在交替传译中,记笔记和听可能会相互干扰,并且语音干扰也可能存在(1997)。他表明,当言语干扰减少时,工作记忆的运行限制就会减少,并有助于将听到的材料存储到长期记忆中(Daro,1995)。达罗还认为,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周期记忆可能特别涉及到目的语的翻译阶段,译者可以通过尝试回忆周期中重复标记的信息图像的特殊周期特征来回忆重点。记忆。沟通了什么(1997)。

记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最近的研究中,帕迪拉(Padilla)、巴霍(Bajo)及其研究伙伴证明了口译与口译员记忆技能的有效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994 年、2000 年),克里斯托弗尔斯(Christoffels)、德格鲁特(De Groot)和沃尔多普(Waldorp)还发现,口译员的工作效率记忆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同声传译员的能力(2003)。然而,译者如何有效利用大脑中不同的记忆和认知机制呢?这需要未来认知心理学家和翻译科学家进一步论证。

9. 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采用

正确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是成功口译的关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解释是一种策略性的信息处理过程。为了在有限的交流环境下顺利完成翻译任务,从理解源语言到表达目标语言的整个过程都应该具有策略性。正如吉尔在其口译能量分配模型中指出的那样,译者可以通过听、记忆、表达三种能量的时刻平衡、最佳实践、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来提高翻译质量(1985) 。然而,所有这些活动都是通过译者无意识(或高度自动化)或有意识地部署策略来实现的。

解释的前提是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在理解层面,译者需要探索所有可能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话语处理模式。在表达方面,为了避免使自己陷入尴尬,译者需要采取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适应策略、对某些语义和观点的中和策略、对某些意义和句法的回避策略以及话语加速策略(Kohn Kalina,1996)。 )。译者的行动策略是由口译过程中潜在的困难决定的。例如,在理解阶段,在表达源语言内容和语言形象的复杂性的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交际角色发生了转变;交替传译中,源语言的理解与目标语言的表达之间的顺序组织;同声传译中,源语言的理解与译文表达的并行组织等。

在同声传译中,由于词语的理解和生成是同时进行的,口译员需要学会策略性地协调这两个过程。这就需要译者有策略地调整自己的话语产生和说话者话语的间距。为了避免口译过程中话语生成与工作记忆存储之间的矛盾,常常采用提前预测等策略。此外,利用所有可用的线索进行推理分析也是理解翻译话语的一项重要技能。这些线索通常包括语篇的语用信息、词汇的排列与搭配、句法结构、跨句特征等。在翻译过程中,语篇的生成也需要在整体形象层面进行策略选择和控制。的话语。这些策略涉及停顿的分布、语调的匹配以及话语产生的序列比。此外,话语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先预测形成的心理形象。为了确定猜测的准确性,相应的监控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在口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口译员精力耗尽或者能力与口译需要不匹配的情况。此时,一些应急策略就至关重要。这些应急策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源语言表面结构的机械对应翻译。当译者自身的知识与成功翻译话语所需的知识之间存在差距时,常常会出现滞后现象。这种滞后往往是由于话语中的困难、复杂的语义和高密度的信息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可以采取延长或缩短讲话者与讲话者之间的时间间隔的策略,让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听。译员还可以仔细地分割他们收到的信息,并尽快准确地翻译他们收到的信息。对于模糊的信息,可以进行概括,即在尽可能大的语义范围内构建自己的话语,取消小范围内的语义以提供近似的翻译,甚至用心理图像中可用的因素来代替。言语中没有任何理解。对于语言复杂的图像,译者可以采用语言简化策略,包括句子切分、基于句子的翻译等。压缩和压缩是口译中最重要的策略。当使用这两种策略时,仅处理和传递深层含义元素,并消除冗余信息。如果允许,翻译人员必须及时传递信息。

在交替传译中,注释是译员工作记忆的延伸。它们需要简洁明了,准确定位要记住的内容,并让译员在需要时快速提取相关信息。因此,记笔记也应该有策略。译者只需简单概括出话语产生时记忆中无法回忆起的内容即可。例如,当源语言具有非常清晰的宏观结构、很强的衔接性、非常显着的语言形象时,少量的选择性注释就足以激活这个复杂形象的框架。如果情况相反,则需要详细注释。交替传译的另一个战略决策是口译员是否需要比说话人说得更快,或者是否需要压缩语义内容。这通常由演讲者的说话节奏、听众的需求以及译员的个人能力决定。在某些情况下,口译员可以通过眼神交流来示意说话者适当地断句。

翻译策略作为同声传译的重要技能之一,在专业翻译人员的翻译过程中基本上是下意识地或处于高度自动化的状态下操作的。它们通常存储在长期记忆中,是一种内隐记忆。其中大多数可以通过重复和专门练习来加强,但不能通过明确的策略来加强。专业翻译人员高度自动化翻译策略的获取过程及其在长期记忆中的激活过程和运行方式是翻译认知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对专业翻译人员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0. 结论

对口译认知过程的系统解释需要结合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语言习得、神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这些学科阐明的相关认知机制和认知模型(Sbreve Diamand,1997)。在系统解读过程中,至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信息的不同处理阶段和处理方式,包括信息感知、缓存、记忆、存储、激活、检索等;其次,不同认知机制的独特性,这些机制的运作方式和相互作用,包括感知系统、短期缓存系统和长期存储系统。第三,口译活动的特殊性,包括口译沟通环境的局限性、策略的复杂性以及口译员口译技能的局限性。高度自动化的功能等等。

研究口译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的目的是探索口译过程中认知机制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并以此指导口译教学,科学有效地提高口译新手的口语能力,指导他们未来的口译实践活动。基于本文的总结,接下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口译的特殊交际环境以及这种特殊环境对译者翻译效果的影响;专家翻译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技巧的构成;初级和专家级译者不同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建模;初级译者翻译能力的获取和自动化过程;口译认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与验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