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标准(翻译及翻译标准如何定义)
在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中,人们总是意见不一,似乎没有人能够说服任何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信、言、雅》中关于严复“雅”的讨论:有的完全同意,有的坚决反对,有的基本同意但将雅重新解释为美或利用翻译,有的则改变它剪切。然而,经过多次讨论,仍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结论,甚至达成普遍接受的结论的希望也很渺茫。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要探究其根源,我们必须首先分析信任、表达和优雅的来源。信、达、雅并非来自于翻译本身的分析,而是来自于从未从事过翻译理论研究的古人的言论。严复在《天言论译例》中说:《易》曰:‘言辞立诚。 ”孔子说:“如此而已。 ”又说道:“口头上讲是不行的,但实践起来却走不了多远。 ’这三个人的方向是对的,就是翻译的典范。
他明确表示:真诚、传神、雅致来自于古人零星的文论,本来是正确的文章,但他认为可以直接作为翻译的范本。这等于说翻译和创作是一回事,所以标准也是一样的。然而,反对者和支持者给出的理由大多是根据翻译实践中的几个翻译例子来证明其合理性。但你有你的例子,我也有我的例子。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理论上的认识:翻译和创作是一回事吗?文章的形式化可以直接作为翻译的范本吗?确定翻译标准的标准是什么?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翻译不是创作,而是复制。
翻译不是创作这一命题是不言而喻的。但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形容为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而在文学作品中,创作当然比临摹更光荣、更伟大。我们听说过伟大的作家,但从未听说过伟大的抄写员。因此,很多人总是想把翻译转化为创作方面。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据。真正的科学依据只能是对翻译与创作的区别进行真正科学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为了讨论创作与翻译的区别,翻译理论家使用了多种方法。
曾旭白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如果把摄影比作文学,创作是对场景的直接观看,而翻译则是再现。
刘半农在《回王敬轩书》中用平常语言说:要知道,译书与写书不同。写作本身就是主题,翻译应以原文为准。因此,译书的文体只能由母语来弥补。就外语而言,不得改变外来词的含义使其成为母语。
范仲英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写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做决定。作者决定写什么(主题、观点、观点)、读给谁(写作受众)、文字结构和表达技巧。决定写什么,写下来,就成了内容;词语结构、表达手法是如何写,决定并运用后所达到的效果是风格;读谁是决定写什么、怎么写时考虑的因素。因此,自己做决定是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
范仲英说,翻译的特点是遵循别人所说的、不可改变的、先理解后写的、克服原文语言的干扰。根据范仲英的解释,附和别人的话主要是指内容的复制;不允许改动,既指内容的抄袭,又指风格的复制;先理解是指先理解别人说什么以及如何说,然后写作是指译者按照他说的去做。保证依云不偏离仁云;克服源语言的干扰是指使用意云时必须使用目标语言,而不是两种语言的混合。这主要是指语法。因此,照搬别人的说法是翻译的本质特征。而抄袭别人的话,就是语言使用领域的抄袭。
还有更多的人干脆说翻译就是抄袭,具体方法也各有不同。
陈西瑛用了一个比喻:翻译和绘画一样……。
茅盾用平常的语言: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忠实地复制原著的精神面貌……
专业评论家使用正式定义:Nida 和Taber : 翻译是用接收者语言产生与原始消息最接近的自然等价物,首先是在含义方面,其次是在风格方面。 (翻译在于用接受语言产生与源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风格方面。)制作对等物就是复制。
Catford:翻译可以定义为用另一种语言的同等话语材料替换一种语言(原始语言)的话语材料。 (翻译可能定义如下: 用另一种语言(TL)的等效文本材料替换一种语言(SL)的文本材料。)用等效单词替换是复制。
巴胡达罗夫: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语音产品(话语)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音产品,同时保持内容即意义不变的过程。保持内容相同就是复制。
张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