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中国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发展之路浅析论文(中国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发展之路浅析)

发布时间:2024-01-20 02:03:17 翻译公司 706次 作者:翻译网

摘要:新中国的翻译事业随着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而同步进步。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运用历史的视角,尽可能全面地回顾和客观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了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的主要成果,进而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指出了中国翻译研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以及就今后如何加强翻译研究和翻译学建设提出了发展思路。

中国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发展之路浅析论文(中国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发展之路浅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译作为中外交往的桥梁,为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工作在艰苦奋斗中不懈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重点回顾和梳理我国翻译研究60年来的历程。在反思、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的历史使命,指出中国翻译研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强翻译的发展思路。研究和翻译研究。

一、中国翻译研究的探索与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译学和翻译学的学科发展历经坎坷,大致可分为两个重要时期,即1949年至1978年的前30年和1978年的前30年。改革开放30年来。翻译活动始终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政治、历史、文化事件,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翻译事业和翻译研究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1、社会进步促进了翻译的繁荣和翻译研究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翻译活动得到了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解放后仅一个月零十三天,1949年11月13日,上海翻译协会在新中国第一个成立,同时创办了《翻译月刊》;一年之内,武汉大学翻译委员会、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翻译联谊会、天津翻译联谊会等翻译组织相继成立;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翻译局召开座谈会,同年多次邀请各领域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参加翻译工作。论坛; 1950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49周年之际,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翻译局主办的《翻译通报》首次出版; 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召开了为期五年的四次翻译座谈会; 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局召开第一次全国翻译工作会议; 1954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 1954年9月,《俄语文学教学》编辑部连续召开两次翻译教学座谈会;1955年4月,沉阳俄语学院翻译教研组召开翻译标准座谈会;1957年3月,北京俄语学院学院召开了四所俄语高等院校合编的翻译教学座谈会、俄汉教材初稿研讨会等,从上述各种与翻译相关的活动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废墟很大的时候,翻译作为联系外界的纽带和桥梁,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翻译工作与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和翻译的本质属性和重要作用密切相关,翻译组织的相继成立、翻译工作会议的频繁召开以及翻译实践和研究期刊的创办,一方面一方面有效促进了翻译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翻译思维和研究的不断拓展提供了空间。

由于政治原因,1957年至文革结束期间,有关部门对翻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较少,翻译活动逐渐减少,翻译研究也很少开展。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30年间发表的近400篇翻译研究论文来看,大部分是在解放后的前10年发表的。从发表文章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翻译实践经验总结、翻译批评、翻译教学探讨、译者介绍等方面。除了对翻译实践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外,还有对前苏联翻译理论的翻译介绍和讨论。研究者表现出一定的国际视野。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大多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探讨翻译中的实际问题。从文章的选题来看,研究工作明显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理论探讨的深度不够。

文革十年期间,由于国家对外交往和外交工作的需要,翻译活动并未停止,但其规模和形式受到了控制。特别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下,翻译对象、翻译内容和源语言国家的选择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部分翻译作品没有译者署名或集体署名,通过内部发行的方式传播,读者也很有限。翻译思想和研究一度陷入停滞,对外学术交流中断,各种学术期刊停刊,翻译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对外交流的繁荣极大地增加了翻译的需求。新的翻译热潮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范例。翻译活动与翻译思维充分互动。翻译研究从对翻译标准的思考,到引进俄苏翻译理论,再到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再到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反思,开辟了中国翻译研究、经典翻译等新领域。研究、口译实践与教学研究、翻译工具研究。的

开始,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名称的二级学科得以建立,虽然翻译学科一度在学科设置的层面受到限制,但随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分别于2004、2006、2008年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了翻译学学位点,培养翻译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为适应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学科探索的角度出发,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经过三年的发展,迄今已有19所院校获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经过广泛的调查和严格的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搭建了平台,首批15所院校获准设置学位点,当年开始招生,2009年又扩大至40所院校。此外,越来越多的青年翻译学者进入全国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不同层次相结合,学术型与专业型兼顾,逐步形成了一个由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和博士后研究组成的完备的学科体系和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人才的培养体系。 在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中,有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翻译教育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何从翻译事业的根本需求出发,探索翻译人才培养的规律,科学地设置不同层次的翻译专业,是中国翻译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从中国翻译学科的建设过程来看,人们对翻译专业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误区。经过翻译学者多年不懈的努力,这些错误观念正在得到改变,科学的翻译教育观正在逐步确立。 近10年来,翻译专业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翻译教育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全国翻译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各所在院校的支持下,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努力开拓。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有关翻译院系的交流协作组和各级翻译教学和研究组织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工作,从翻译教育的理念入手,努力探索,统一思想,加深认识翻译专业的内涵,廓清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师资培养,科学设计师资培训的内容,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打下翻译专业建设的良好基础,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探索与研究,针对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翻译素质的提高开设课程。此外,翻译的教材建设近年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不同层次办学的理念和实际要求,翻译本科专业系列教材、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和翻译专业必读书系等定位明确的系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有力地推进了翻译专业的建设,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探索有效的途径。 二.新时期翻译的使命与翻译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上面的简要回顾中我们看到,6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我国翻译教学与研究界理论意识、学科意识的不断增强,翻译研究方法的日趋科学化和翻译研究队伍的日渐扩大,翻译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学术研究日益深入。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翻译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互相尊重、互为补充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发挥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交流中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确当今时代翻译所应具有的精神和所肩负的使命。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发展的状态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人类社会想要走出封闭的天地,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接触,以建立起交流的关系,向着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事实上,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需要。以固步自封的态度消极地维护一个民族文化的纯粹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排除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之外,造成自身的落后。一种文化,无论其多么辉煌、多么强大,总是存在自身的局限,只有走出自我,在与其它文化的不断碰撞甚至冲突中,才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渐渐在与其它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交融中丰富发展。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德里达指出,翻译就是那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之间,因此也是在边界处发生的东西⑤。翻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语言、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首要保证。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它都保证了持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翻译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丰富以及世界文明的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在多种文化的接触、碰撞中起沟通作用的翻译,就无法保证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存、交融与发展。 促成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不同文化的和平共存,这是历史赋予翻译活动的重要使命,所有的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这一使命。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友义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闭幕式上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明多样性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可贵。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是各国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⑥ 基于对翻译及其使命的这一认识,我们进一步看到,翻译实践几千年的厚重历史和当前繁荣的翻译事业,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文化多样性的维护问题被更加严峻地提了出来,而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如何深化翻译研究,加强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也随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必须坚持正确的翻译文化观,进而在翻译文化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翻译研究。在梳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情况,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进行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国内近30年来翻译研究中某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与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如何扩大翻译研究的视野,进一步加强翻译研究,在多元语境之下推进翻译理论研究向系统化和深度发展,提出如下几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1. 翻译研究要关注历史的发展进程。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交流史。要了解翻译在人类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必须关注翻译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翻译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功能;从翻译活动对文化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着眼,理解翻译的意义、作用与定位,而不仅仅局限于翻译标准、翻译技巧等的讨论。关注历史的发展进程,意味着既要关注翻译活动本身的历史,也要关注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史、社会史、科技史、学术史等等。另外,我们要坚持翻译的历史发展观,翻译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其范围、形式和内容在不断扩展,进入21世纪以来,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复杂、多样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也要不断加深。 2. 翻译研究要关注现实的重大问题。翻译研究要走出象牙塔,翻译教学和研究界应该密切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认识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使命,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大语境,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翻译活动在其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迅速,翻译活动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各类资料中选择翻译的对象?如何加强翻译规划?如何提高翻译质量?如何进行翻译管理?这些重大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有开阔的视野和探索的精神,去面对,去思考,去研究。 3. 翻译研究要关注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翻译研究应该关注如何以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异质文化与文明,如何在异质文明中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并促进异质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以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为使命。翻译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是一项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活动,我们的研究应该克服就翻译论翻译的狭隘的、技术性倾向,而把翻译置放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研究,以把握翻译的内涵与本质,并从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这一本质出发去讨论翻译的标准、原则,去制定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手段。由于翻译是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承担着精神交流的中介作用,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桥梁,翻译的首要职能是沟通。因此,面对作者和读者,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译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应采取怎样的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翻译研究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活动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人类思想交流一个重要的纽带与桥梁,因此,翻译研究不能把目光局限于翻译自身,而要立足于翻译,放眼于相关学科的发展。翻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翻译学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必须不断地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同时力求对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影响。这就要求翻译学研究者不断增强学科意识和理论意识,把握研究的定位、研究的基本问题,确定发展规划,保持内在动力,鼓励形成本土的翻译流派或学派。 5. 翻译研究要关注翻译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手段,职业化的翻译行业也改变了传统翻译教学的理念,翻译研究不仅要关注有关人类交流、文化对话的重大问题,也要关注翻译工具的革新和翻译过程的改进,关注借助新技术改进翻译工作、提高翻译效率的手段。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兴的产业与行业、新的文化市场、新的媒介手段,都应该加以关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密切关注翻译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思考社会发展对翻译人才和翻译质量提出的新的要求,以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 在建国以来60年的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的历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翻译的使命,不断加深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认识,关注在人类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中提出的新问题,开阔视野,把握翻译活动、翻译教育的新趋势、新动态、新问题,进一步加强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的学科建设,探索翻译人才培养之路,为繁荣中国的翻译事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这15种期刊为《中国翻译》、《语言与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界》、《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中国俄语教学》。 ② 胡愈之在1951年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开幕辞载于1951年《翻译通报》第3卷第5期。 ③ 叶圣陶在1951年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闭幕辞载于1951年《翻译通报》第3卷第5期。 ④ 茅盾在1954年召开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载于1954年10月号《译文》。 ⑤ 引自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访谈代序,第22页。 ⑥ 黄友义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闭幕式上的发言《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载于2008年《中国翻译》第4期。 [作者简介] 许钧,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 法国文学 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