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翻译批评的困窘与抉择是什么(翻译批评的困窘与抉择)

发布时间:2024-01-09 07:04:46 翻译公司 517次 作者:翻译网

翻译批评是翻译实践的有益参考,是翻译价值的重要呈现形式。简单地说,翻译批评通过对译作的积极解读来传达对译作的理解,实现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对译者的成功和失败进行评价和评价。近年来,随着翻译热潮的兴起,不少有识之士在翻译批评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保障和促进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纵观翻译批评的现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尤其是与方兴未艾的翻译热潮相比,翻译批评显得冷清、捉襟见肘。

具体见:

翻译批评的困窘与抉择是什么(翻译批评的困窘与抉择)

首先,缺乏批判性。

赞美诗和炒作的盛行,使得许多翻译批评变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功利行为。他们常常与翻译合谋,破坏了批评的批判性、独立性和前瞻性,使之成为翻译的附属品和装饰品。笔者认为,这种批判性的丧失是当前许多翻译批评的主要缺陷。

第二,方法论的盛行。

纵观当代翻译批评的发展,我们会发现,许多翻译批评只是从方法论出发,盲目套用西方批评模式,不断创新、胡乱移植、挪用,简单照搬、硬译。这种刻意追求所谓的方法论,使得翻译批评失去了批评的意义,这也是导致翻译批评陷入尴尬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译文的脱离。

许多翻译批评家真正关心的似乎不是翻译文本和翻译现象,而是以文本批评之名进行的自我解释。这种仅仅借助某种翻译文本来表达批评家个人思想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批评文本意义的丧失。面对这样的批评,人们无法获得对文本的解读。他们在那里能找到的是批评家本人,他正在制造神秘感并主张自己。批评家之所以成为批评家,是因为他拥有比常人更优秀的专业眼光。

因此,应该说,批评家在批评活动中表达对自己的某种认识是很自然的。然而,批评家的主要任务毕竟是阐释译文和翻译现象。如果他的行为偏离了文本和现象本身的存在,或者人们通过批评话语无法达到解释文本和现象的目的,那么翻译批评家就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第四,过度抽象。翻译文本和翻译现象之所以需要批评,是因为人们在理解文本和现象的过程中需要批评的正确引导和帮助。然而,目前的翻译批评大多使用极其抽象的语言,文章中列出了专业性很强的概念术语。这里没有笼统的描述,没有感官的语言,没有通俗的解释,常常使读者感到困惑,失去接受翻译批评的能力。

翻译批评必然会影响翻译行为。模糊、武断、贫乏的翻译批评必然给翻译实践带来不良后果。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当今我国的翻译界,不难看到繁荣背后潜藏着诸多危机。 部分译者对原文了解片面或不求透彻理解原文,贸然上阵,导致译文质量低下,令读者望而却步;抄袭、抄袭、盗版作品公然出现在图书市场上;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不能仅仅归咎于翻译批评。然而这种情况必然引起翻译评论家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毫无疑问,翻译批评当前面临着新的定位、整合和选择。翻译批评必须尽快摆脱目前的尴尬。当务之急是努力倡导科学的批评精神,建立独立的批评理论体系,确定规范的批评标准,拓展开放的批评视野,发挥指导性批评功能,营造活跃的批评氛围。在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翻译批评观。

事实证明,翻译批评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实践。直接承担引进世界文明成果的质量检验、验收、检疫等任务。翻译批评的好坏,实际上涉及到能否注入中华民族的文明。健康血液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翻译批评工作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坚持用历史性的、发展性的、关联性的视角来指导翻译批评实践。翻译批评的复杂性和指导性特点要求翻译批评家必须把握翻译世界的脉搏,紧跟实践进程,时刻关注翻译世界的状况、翻译文本的情况以及世界文化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把握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等多方面的审美趣味,寻求真正适合翻译规律的批评原则和标准。由于我国翻译批评源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用文学翻译批评来覆盖或取代其他类型翻译批评的倾向一直难以改变。这将翻译批评与广泛而多样的翻译类型区分开来。实践,陷入形而上学和简单化的泥潭。这是因为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历史、文化等组成的社会文化体系不能代表科学、技术、经济、法学等学科的实际内容。同时,科技翻译与文学翻译在思维方式、翻译心理、翻译过程、文本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他如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经贸翻译等也有各自的特点。自己的特点。因此,翻译批评必须努力揭示一切翻译实践的内在规律。众所周知,唯物辩证法是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唯一正确方法。在翻译批评发展尚不完善的阶段,只有用哲学思辨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翻译批评实践,才能树立科学的翻译批评观,保证翻译批评的健康发展。

2、准确把握翻译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定位,寻求科学有效的批评方法和传播渠道。当前,翻译界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翻译批评走出象牙塔,关注文化和社会现象,努力吸引更多人关心翻译事业、思考翻译问题;他们还应该关注读者的意见和审美期望。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应该说,这些建议无疑是治愈当前翻译批评贫困的一剂良药。长期以来,翻译批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往往只活跃于某一知识分子阶层。虽然翻译批评允许存在个性化或小圈倾向,批评允许存在一定的专业研究意识,但在现代信息大众化的条件下,就翻译批评的价值而言,不仅需要对翻译的总体认识要深入研究翻译理论的规律,为翻译理论领域提供理性的文本,还需要面对普通的公众读者,面对丰富多彩的翻译现象和公众的翻译阅读需求。虽然翻译批评是人类的一种理性思维活动,但理性思维始终只是批评的过程而不是批评的目的。作为一种对翻译现象进行解释和评判的活动,翻译批评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少数人展示批评家的理性认知能力和思辨逻辑,也不是批评家的自我呈现,而是帮助普通读者解读翻译现象。翻译后的文本。帮助他们解释和判断翻译现象,建立阅读支点。

总之,翻译批评没有理由以理性、概念、思想、文化等为借口,人为地增加批评文本的阅读理解难度,人为地疏远大众读者。翻译批评的跨学科性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综合、归纳、比较、描述、假设等翻译批评方法的实践和探索,而且要广泛吸收学术批评的有效实践和优秀成果。世界各地的各个国家和学科。我们必须尊重翻译实践,拓宽学术视野,善于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层面分析和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全面认识翻译批评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价值。同时,要不断强化翻译批评的纪律意识,逐步实现翻译批评的纪律性和独立性。

3、严格标准,完善机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翻译评论家队伍。翻译批评的社会功能和责任决定了翻译批评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1、具有较高的学术道德。

翻译批评家的学术道德归根结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成功之基、立身之本。作为一名翻译批评家,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文本和翻译现象。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很正常,但不求透彻、不负责任就仓促下结论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至于蒙蔽心灵、颠倒是非、颠倒黑白的做法,已经不仅仅是学术道德问题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位翻译批评家的学术道德建设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不容掉以轻心。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翻译批评只有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影响译者和读者,不断深化自身的见解,实现批评的指导价值。因此,谁能博采众长、学识高超,谁就能在翻译批评领域站稳脚跟、有所作为。

3、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翻译批评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特点,要求翻译批评必须广泛涉及语言学、哲学、逻辑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学科。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对于开展翻译批评大有裨益,对于提高接收信息、选择信息、理解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有帮助。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翻译批评才能建立在更高、更坚实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4、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

翻译批评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交流空间。既要从国内翻译实践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和解决当前翻译实践中已经或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必须探索历史翻译传统并分析传统。在理性提炼经验中,为中国特色翻译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还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快速变化,关注和研究世界各地翻译和翻译批评领域的前沿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翻译批评才能在对古今中外翻译实践的理性审视和批判吸收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5、具有不懈的创新精神。翻译批评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坚持走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研究世界和中国翻译领域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牢固树立世界意识、现代意识、先进意识,坚定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它走在了前沿,融入了翻译批评的新思潮,开创了翻译批评的新局面。

当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翻译评论家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译者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翻译批评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作为一门学科,它还处于实践、探索和完善的阶段。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学术管理、学术岗位建设、学术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高校外语系开设的翻译专业应增加翻译批评课程的比例。翻译批评专业每年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数量要适当增加。同时,要定期组织翻译批评家出国考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翻译批评界应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定期确定一些重点研究课题,深入开展学术研讨会,努力营造健康活跃的学术氛围,推动翻译批评工作深入发展。

潍坊学院外语系程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