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应该具有什么素质(翻译家必备的素质)
一个文学翻译家能否翻译出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决定性因素不仅在于翻译技巧,更在于译者的精神高度。因为,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能同时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很多,而同时懂母语和汉语的人并不多。但驾驭文字能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质。
俗话说,先人后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国语和法语翻译领域。从翻译的本质来看,译者仅仅掌握双语、语际转换、文句对应等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意味着再创造。所以,先做人,后做作家,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翻译好,即不仅要对双语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有丰富的灵魂和独特的精神高度。我这里所说的精神高度,包括译者的思维、感受、理解、知识、修养、情怀、良知、追求、境界等。
作为一名来自少数民族的德语文学翻译家,如何才能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呢?在我看来,所谓真正的文学翻译家首先必须具备作家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的意义在于传达一种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一种思维所孕育的哲学,或者一种异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火花。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来说,对人类无限延伸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创造才是其永恒的生命力。作家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因此作家必须站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上,去审视和再现本民族独特的生活和精神画卷。译者如果没有作家一样的文化意识、写作技巧和精神境界,就达不到作品的艺术境界。或许可以说,译者如果没有文学家的光环和译者的现实功底,就无法以博大的胸怀探索作家精神世界的奥秘,更谈不上准确的体验、把握。重新展现作品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学习。当时鲁迅、郭沫若、巴金、萧干等一代代文学创作者还担负起翻译外国文学的重任,将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对于我们现在的民族文学翻译事业来说,这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其次,译者应具备翻译的双向技能,真正肩负起传承文明的双重责任。自从人类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以来,借助翻译打破语言障碍、促进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努力就从未持续过。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族语言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有利于中小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也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中小民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功能应该是双向的。我们文学翻译者应该肩负起在不同民族的读者之间沟通和解释文化的责任。更具体地说,就是向本民族的读者讲解中华文化,向华语读者讲解本民族的文明。译者只有掌握了双向技巧,才能走得更扎实、更深、更远。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双向思维过程。理解不仅是对目的语所承载的句子、语法结构和思想水平的理解,而且是目的语与目的语在文化基础上的相互理解。
经过这样两种语言之间相互理解和接受的过程,翻译才能获得准确表达的通行证,即达到再创造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再创造就是锻造两种文明的过程。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学和作家面临冲击,文学翻译家当然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学或民族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减弱。相反,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母语创作和文学翻译,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时代的发展仍然需要文学翻译家,他们作为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没有减弱。如果没有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作为文明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当今社会很多人就会在灿烂的文学星空下变得盲目。因此,文学翻译者必须对自己的责任有更加理性、清醒的认识,肩负更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