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 翻译(手工制作 翻译)
(作者王凤新)
传统的手工翻译过程是:译者阅读原文,理解原文,然后用符合目标语言语法和语用习惯的句子表达出来。每个译者都会在脑海中记住一定数量的双语对比句子作为可以模仿、参考或学习的例子,以帮助生成翻译。刚接触翻译工作的人可以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例句,特别是在翻译课程或翻译教科书上。经验丰富的译者脑子里还存有更多的例子。然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被遗忘。太长的句子可能记不太清楚。机器辅助翻译系统可以存储海量的双语对齐句子,而且准确。译者不仅可以从翻译教材中学习翻译理论、原则和方法,培养翻译能力,还可以学习可模仿、可借鉴、可借鉴的翻译实例,做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实践。然而,作为纸质载体,翻译教材的篇幅有限,所能包含的信息也有限。人们可以将机器辅助翻译系统作为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来使用。它不仅可以帮助翻译,还可以帮助学习如何翻译,提高翻译能力,在翻译教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行人工翻译时,遇到生词就得查字典,费时费力。当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时,查阅相关参考书和参考文献也是费时费力的。机器辅助翻译系统配备了丰富的知识库,提供词典工具和各种知识工具。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查字典、参考书的时间,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在翻译科技文章时,您会遇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如何保持术语翻译的一致性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对大型科技专业文献进行集体翻译,不同译者在翻译术语时如何保持整体一致性就成为影响团队工作质量的重大问题。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术语管理机制,它负责保证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它是由管理模块来实现的。术语库的规模和质量是制约术语管理机制的关键因素。
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翻译记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提高翻译效率、保证翻译质量。它是由相对相反的辅助存储器模块来实现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对齐的原始文本和翻译存储在记忆库中。在翻译过程中,记忆模块会搜索与原文部分相同或相似的实例,然后输出该实例的翻译部分并提供给译者,让译者决定是否使用翻译或是否修改它基于它。机器辅助翻译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翻译机制,它是由辅助翻译模块实现的。其工作原理是让人类参与机器的自动翻译,并通过人机协作来完成。在翻译过程中,系统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然后提供整句或片段的英文参考翻译,然后对每个单词进行智能联想和解释。译者可以根据原文的意思从提供的译文中进行选择,形成流畅、令人满意的句子。
机器辅助翻译不同于传统的人工翻译。学习和使用机器辅助翻译方法肯定会提高翻译效率并降低翻译成本。然而,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当人们改变工作方式时,一开始可能不会立竿见影,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也不一定能恢复。每个人都有过从用钢笔写字到用电脑写字的经历。起初,我对操作流程不熟悉,经常做出错误的操作,导致工作效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学习和使用机器辅助翻译方法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一般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译者不适应机器辅助翻译。以前,我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一拿到句子就开始翻译。现在需要检查辅助翻译模块或辅助存储模块提供的引用实例,以确定是否使用它或者是否需要修改引用翻译。其次,记忆数据库的大小和收集的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机器辅助翻译的效果。新建立的记忆数据库一般规模不大,能提供的参考例子数量也有限。翻译文本中重复和相似的句子也很少,这使得机器辅助翻译无法发挥作用。在一段时间内,翻译人员的工作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降低。这可能会让译者感到烦躁。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需要不懈努力,努力学习,总结经验,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