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英译汉常用方法及技巧)
英汉翻译是用汉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英语所表达的思想的语言活动。英汉翻译的过程就是正确理解英文原文并创造性地用中文再现英文原文的过程。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1)汉语要表达的是英文原文的内容,即句子或文章的意思,而不是句子结构;
(2)翻译过程中必须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英文原文的内容,而不是两种语言结构的简单转换。
因此,在做英汉翻译题时,中文表达的意思要与原文一致,中文句子结构只是为这种表达服务的,不应该拘泥于原文。另外,准备英汉翻译考试与普通的翻译创作不同,因为各自的衡量标准不同。翻译创作的标准是诚实、传神、优雅,而英汉翻译考试只要求忠实、流畅。忠实原文,应掌握适度原则,即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内容,不得有任何改动、歪曲、增删。例如,他病得很重。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句子,可以翻译为“He is irresible”或者“He is very ill”。然而,为了追求所谓的翻译之美,有人将其译为He is lingering。这意味着他病得很重。给译文增添了一定的情感色彩,违反了忠实原则,得不偿失。为了达到流畅,必须将英文原文翻译成符合中国标准的中文。翻译必须是清晰流畅的现代汉语,即不能逐字翻译,也不能活活吃掉。例如,他的加入使这个列表更加完整。有人把这句话翻译成Hisadditioncompletethelist或者Hisadditioncompletethelist。这样的翻译虽然勉强能让读者看懂,但总让人感觉别扭。听起来根本不像正宗的汉语,根本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对于上一句,我们不妨翻译成加上他,名单(上面的人)就完整了。这样我们就采取灵活的方法,不采用死板的方法。套用原文的结构,使译文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让人更容易理解,阅读起来更顺畅。
英汉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理解、分析句架表达和检查。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原文,就没有准确的表达。然而,理解和表达通常是相互关联、循环往复的。英译汉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用汉语表达时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考生往往需要反复思考从英到汉,再从汉到英。
1. 理解
理解阶段的目的是理解英文原文并阐明原文的含义。为了彻底理解原文,建议考生在复习和考试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1)阅读全文。阅读全文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理解划线部分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需要明确划线句子与段落中其他句子的关系,特别是代词it、they、them、this、that、these、 those other所指代的单词或短语。这些词和短语有时可以在划线部分找到,有时则必须在前面的相关句子中找到。今年的试题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1992年英汉考试第一题的英文是:人们对这个术语所指的行为种类的共识多于对如何解释或分类它们的共识。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词,那么它指的是什么?只能通过阅读上下文才能理解,有的考生干脆将其翻译成这个词。不过,在标准答案中,这个词被翻译成了intelligent,因为通过上下文我们很容易看出它指的是intelligent这个词。又如1993年英汉翻译部分第二题中的一句话:这并不是说天平和天平的构造原理或工作方式有所不同;但后者是一种更精细的仪器,当然其测量也比前者更精确。这句话中,一种情况下的尺度,另一种情况下的平衡,前者,后者等等,都意味着只有抓住全文才能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复习指南主张考生不需要阅读全文。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单独阅读英语中划线部分往往无法理解该部分的真正含义。一篇好的文章,含义相互关联,逻辑性很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只有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才能反映其确切的含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读完一本书或者读完一篇文章后,突然意识到上面文章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因此,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划线部分,阅读全文很重要。不过,在阅读全文时,要注意不要在非下划线的部分花费过多的时间,也不要过多关注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大致理解一下意思就可以了。因为阅读全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划线部分,所以只要能读懂这部分内容就足够了。
(2)分析划线部分的句子结构。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对英语语法有很好的了解,在做翻译试题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从近年来的考研试题来看,划线部分的句子结构普遍较为复杂。例如,1994年的第二个问题,简而言之,新学派的一位领导人认为,我们所说的科学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一系列仪器的改进、发明和使用,这些仪器扩大了科学的范围。无数的方向。如果不理解这样复杂句子的语法结构,就很难完全理解原文。在分析划线部分的句子结构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句子的主干结构就会清晰。在分析句子主干结构的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句子中的成分。是否有遗漏的地方,主从句的关系是否清晰等等。这里再次提醒考生,正确把握句子结构是正确翻译的关键。如果句子结构还不清楚,急于翻译,肯定不会得到好的结果。这个教训在以前的候选人中很常见。下面我们以199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测试第72题来说明句子结构的分析方法:
这种趋势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一些政府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想要对其科学机构提出的具体要求通常无法详细预见。
这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句子的主干结构是This trend begi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n.when 是关系副词,在这句话中引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the Second World War。在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中,主句是几个政府得出的结论.引入同位语从句,充当结论的同位语。在这个同位语从句中,主句是具体要求……一般不能预见……,即关系代词引入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要求。这样,当我们进行详细分析,弄清楚句子的具体结构后,开始翻译就会简单很多。只有弄清楚句子结构,我们才能知道如何翻译。比如上面的句子,如果我们用when作为状语从句,翻译成when.就会扣0?5分。如果需求作为动词,扣0?5分。
(3)理解并分析划线部分的含义。考生不仅要理解句子中所有实词和虚词的词义,还要理解整个句子的整体含义。理解句子的基础不仅是句子本身,还包括句子所处的特定语言环境。此阶段应明确以下问题: A.句子中是否含有代词等具有指称意义的词语,如有,应根据上下文确定其所指内容; B. 句子中的短语和一些常用词往往有多种含义和用法,那么它们在这句话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C、根据您的理解,这部分的含义与整篇文章的内容是否一致,是否有冲突?总之,在开始翻译之前,首先要理解原文。不要一出现就急着翻译。这往往会导致一种情况:该题正要翻译,突然发现自己理解错了,立即修改。卷子乱糟糟的,忙起来很容易出错,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这是非常遗憾的。例如,某年英汉翻译试题中,有一句话需要翻译: 原材料的使用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获取途径、提取方法、加工技术等。一位候选人表示,将原材料转化为用途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提取方法、提取方法和加工技术。显然,考生们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原文所列的三要素,是指获得某种原材料的三个过程,即探矿、开采、冶炼。因此,means of access、methods of Extraction和technologies ofprocessing应分别译为钻探手段、采矿方法和冶炼技术。那么,整个句子可以翻译为“原材料的利用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钻探手段、采矿方法和冶炼技术”。
2. 表达
表达是指译者将其从英文原文中所理解的内容用中文表达出来。表达的质量取决于译者对英文原文的理解和汉语识字水平。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正确的理解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有正确的表达。很多考生反映,有时在理解原文后,仍然不知道如何用中文表达,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表达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有很多。我们稍后将详细讨论这些方法和技术。这里我们只介绍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在目标语言的语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翻译很多英语句子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又正确表达了意思。原文内容。但直译并不是生硬的翻译。像“It is asserted that.It is believe that.”这样的结构如果按字面翻译的话将是不伦不类的。
(2)免费翻译。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多差异。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发生冲突,且直译无法轻易解决时,应采用意译。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是注重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例如,你看到我眼睛里有绿色吗?像这样的句子,就只能用意译了。翻译成你觉得我很容易被骗吗?当然,意译并不意味着乱译,乱译也不符合忠实翻译的标准。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方法。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只要符合忠实、顺利翻译的原则,都是可取的。这里我们建议考生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先采用直译的方法,然后再对直译的结果进行处理和打磨。在保持原句意思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表达习惯,使用与原文一致的词语。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表达意思。比如我们上面分析的1996年考试的第72题,可以先按字面翻译为:
这一趋势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一些政府得出结论,他们希望对科学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无法以非常具体的方式预见。
然后,我们对上面的翻译进行处理和润色,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这种趋势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一些政府得出结论,他们向科研机构提出的具体要求往往是不可预见的。
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只有在理解透彻之后才进行表达,否则表达的结果会很混乱;
(2)翻译时中英文不匹配。中英文逐字匹配的结果往往不伦不类;
(3)不得擅自增减词义。意义的增减和翻译技巧中经常提到的增减词的方法根本不是一回事。
3. 检查
校对阶段是进一步深化理解和表达、进一步验证原文内容、进一步阐述译文语言的阶段。因此,校对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不是可有可无的。通过表达检查后,我们可以发现翻译中的一些问题,确保我们理解内容并有信心得到分数。在验证阶段,一般应注意以下几项相关问题:
(一)人名、地名、日期、方向、号码等;
(2)词语、句子的中文翻译是否有错误或遗漏;
(3) 修改译文中误译或表达不准确的句子、短语或词汇;
(4)有没有错别字?
(5)标点符号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