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文摘-现代性翻译文学经典重构之一的作者是(现代文学翻译家)

发布时间:2023-12-07 03:19:22 翻译公司 442次 作者:翻译网

【作者】王宁

【作者简介】王宁,1955年出生,博士。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山东大学文学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文摘-现代性翻译文学经典重构之一的作者是(现代文学翻译家)

在全球化的今天,回到跨中西文化文学理论的视角来讨论现代性问题,或许是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注:近期,国内一些学者有学者参与其中)对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如陈晓明、张亦武、王一川、王跃川、陶东风等,包括我自己,都试图结合后现代性积极地反思现代问题,并涉及全球现象.),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没有充分理解现代性的情况下就匆忙介入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因此,现代性在中国语境下仍然是一个未完成或不完整的工程。另一方面,在西方学界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中,相当多的学者也忽视了与后现代性密切相关的现代性问题。由于参与后现代主义讨论的许多学者都来自文学理论领域,因此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在西方逐渐衰落并重新思考现代性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与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一样,现代性首先是来自西方的学术话语,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西方理论界这一讨论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那么以此为起点,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性的处境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影响。

一、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全球反思

西方学术界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几种理论话语交织在一起:反现代性、后殖民性以及新近讨论的全球性或全球化。现象(注:罗兰罗伯逊对全球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重叠关系有独特的看法。请参阅他的演讲《全球化:西方视角》(参见王宁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8页)。)诚然,当我们谈到现代性这个理论话题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对此,西方学者近几十年来提供了各种解释,对中国学者的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注:对中国学者影响最大的现代性理论主要来自韦伯和哈贝马斯,然而,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学批评界所讨论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观点知之甚少,许多作品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然而,审视现代性理论概念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意义,我们或许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性不再是西方社会的专利,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世界性现象。一种跨界现象。它是各个学科的综合性话题,既可以被视为最广义的艺术层面的文学艺术精神(即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也可以被定义为最广义的文化知识层面的文学艺术精神。政治和文化启蒙(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现代性)的计划。正是在两者的结合意义上,我们才能证明现代性的生命力。

那么现代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各个时代的学者都要讨论这个话题?在西方文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古今学者之争几乎是每一代传统学者和新锐学者都不可避免的。成为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契机,虽然我们今天谈论的现代性早已不同于那些简单的古今之争。对后现代主义研究有重要影响的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最近对现代性问题及其与后现代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注:本文未标明詹姆逊对现代性的解释。关于性与后现代性的讨论来自他2002年7月3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英文演讲(作者根据记录整理)。詹姆逊在回顾和讨论利奥塔、哈贝马斯、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后,有意义地得出结论,他最近所思考的现代性是一种重构的后现代性特征现代性(重构的,一种后现代性现代性),或者说是一种可以做出选择的现代性。 (另类现代性)。在这里,我们注意到詹姆逊实际上打破了以往具有明显中心意识的现代性建构,并承认现代性是一种开放的、可以多种方式解释的理论话语,它与后现代性的关系并不相同。线性关系。如果你要说你是现代的,你首先必须是后现代的。这是相当辩证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分别吸收了哈贝马斯和利奥塔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描述的合理部分,发展出了一种后现代时期的现代性。这种开放的现代性绝不只产生于西方语境。与其他理论一样,它可以传播到西方以外的地方,如拉丁美洲、日本、印度、中国等。此外,詹姆逊还规定了衡量现代性的四个标准:1、现代性不能分期或历史断代; 2、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narrativecategory);第三,不是任何现代性都可以被叙述,只有特定情境下的现代性(情境现代性)才可以被叙述;第四,任何现代性理论如果与后现代性无关,都是毫无意义的。他的重新描述不仅推动了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进程,更重要的是,直接启发了我们反思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及其文学后果——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意义。

当然,要准确理解詹姆逊对现代性建构的推进,首先要回顾一下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经典论述。根据哈贝马斯的说法,文化现代性也孕育了它自己的困境(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不完整的项目”,《反美学:后现代文化论文》,哈尔福斯特编,西雅图,Wa:海湾出版社,1983年,第14页) 8.),它可以被视为一项未完成的启蒙工程,与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即便是大力宣扬后现代主义的利奥塔也不得不承认,后现代性应该被视为现代性的一部分(注:Jean-Francois Lyotard,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trans.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明尼阿波利斯大学:)明尼苏达出版社,1983,第81页),因此,在他看来,在现代性中,宗教生活、国家和社会以及科学、道德和艺术都转化为多种形式的主体原则。具身化(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十二个讲座,“讲座1”,译弗雷德里克劳伦斯,剑桥,马萨诸塞州: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7 年,第18 页)。总之,现代性是理性的体现,它宣扬的是一种主体。也就是说,在现代性的框架下,人的作用发挥到了一定的极限,但一旦超过了这个极限,其反面的后现代性也随之凸显。因此,即使是被称为现代性代言人和捍卫者的哈贝马斯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后现代性确实存在,那么进入后现代性的标志应该追溯到尼采(注:同上,第.84-105页)。或更早。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理论界持续三十余年的关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最终归结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建构。

当然,如果我们将现代性局限于文学艺术现象的描述,我们也可以参考比较文学学者梅塔卡利内斯库对现代性各种形式的描述:现代主义、先锋派(avant-garde)、颓废、媚俗和后现代主义(注:参见Meita Calinescu,《现代性的五种面孔》: 现代主义、前卫、颓废、媚俗、后现代主义,达勒姆,NC: 杜克大学出版社,1987 年。)。可见,从当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只有这五种形式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现代性的全貌。

那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呢?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既有连续性,也有断裂性。当时,詹姆逊构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最明显地强调这种断裂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詹姆森率先从后现代消费文化出发,开始了对后现代主义的进一步深入考察和研究。他在题为《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的演讲中指出,除了考察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特征之外,人们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停下来思考,通过审视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阶段来描述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某个时刻,一种新的社会(从各种角度描述为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媒体社会等)。新的人造商品被抛弃;时尚步伐不断加快;广告、电视和媒体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整个社会;郊区和通用标准取代了原来城乡的区分以及与其他省份的差异;高速公路网络的迅速扩张和汽车文化的到来——所有这一切只是标志着与战前旧社会的根本决裂,在战前社会中,高度现代主义仍然是一种潜在力量。引自Hal Forster,《后现代文化反美学: 论文》,第124-25 页。)。詹姆逊将这种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现象描述为后现代社会。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持批判态度,但他仍然现实地承认后现代主义的许多合理因素并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并不带来一切消极的东西。它打破了我们固有的单一思维模式,使我们在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被大大减少的时代思考问题。更为复杂的是,对价值标准的追求也突破了简单的非此即彼模式的局限性,以至于在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著作中,人们可以发现一种更为积极的关系概念,这种关系恢复了适当的张力。差异本身(注:Fredric Jameson,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达勒姆,NC: 杜克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31 页)。因此,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密切相关,其明显特征就是消解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界限,标志着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可见,我们在定义现代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打破了现代性本身的整体性,采用了后现代性的多元价值取向。换句话说,现代性有多种形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对现代性的描述和定义。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动态的经典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乃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明显的断裂,让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重叠和交叉。因此,现代性给我们理论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来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特征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