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要保留作家的文字气质(翻译-要保留作家的文字气质英语)
美国翻译家格兰特霍华德在香港书展与中国作家毕飞宇对话
华语作品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近日在香港书展上,美国著名翻译家格兰特霍华德教授与小说《青衣》、《玉米》的作者、中国作家毕飞宇对话,共同探讨中国作品走向世界的瓶颈。葛浩文教授指出,并不是西方年轻人不喜欢读翻译作品,而是翻译作品不够好。毕飞宇无奈地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些外国翻译、编辑对他的作品产生了误解,甚至翻译得面目全非。
格兰特豪文是美国圣母大学的讲座教授。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工作30年,翻译了巴金、莫言、苏童、白先勇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40余部。他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比作一张凳子。它只有两条腿:文本和读者。葛浩文教授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同,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它并不容易。当翻译的作品到达外国编辑手中时,还存在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在小说《青衣》中,当筱燕秋和丈夫深深相爱时,丈夫说:如果我没有女儿,你就是我的女儿。当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时,美国编辑建议删除这句话,理由是它涉嫌父女乱伦。毕飞宇是通过邮件得知的,他也很惊讶。筱燕秋和她的丈夫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这个时代的人情感教育很差,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最感人的表达。
另一个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小说《玉米》法文版的翻译中。小说描写了一个农村姑娘,在与爱人亲密无间的时候,握着爱人的手,喊着哥哥。法国编辑给毕飞宇发邮件说:哥哥怎么会爱上妹妹呢?建议更改表达方式以适应法国人的理解方式。但毕飞宇拒绝了。他说:如果我写这个农村女孩害羞地说“亲爱的,我爱你”,那么我会砍掉我的手。葛浩文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更有趣。把中国象棋翻译成外国人熟悉的国际象棋是愚蠢的。
毕飞宇说:对于翻译,我关心的是语言的气质能否通过一个好的译者准确有效地传达出来。我的写作气质无法转化为别人的。有些翻译和再创作可能比我的原作更好,但这不是我的事。他认为,中国小说要走向更大的空间,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一个好的经纪人,一个好的翻译家。如今,很多西方代理人都在照顾中国作家的版权。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没有经纪人是很可惜的。中国作品走出去,会遇到很多问题。中国作家不懂的东西很多,需要专业的经纪人。翻译也是一个问题。今天的年轻翻译家是20世纪20年代、1930年代的老翻译家无法比拟的。这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外语水平。关键是自己的汉语水平和汉语写作能力。
对此,格兰特表示,一名优秀的译者必须至少掌握两种语言,一种用于分析,一种用于表达,而最重要的是母语。年轻译者最大的问题是汉语素养不够。即使他们外语很好,也成不了优秀的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