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翻译公司 >详情

翻译文摘-文化要用高雅影响通俗吗(从文化价值看,高雅文化)

发布时间:2024-01-06 02:56:31 翻译公司 778次 作者:翻译网

【人物卡葛剑雄】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地圈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会.历史地理学、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著名专家。1996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1999年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至今仍在历史地理研究所任教,从事专业研究,指导博士生。

翻译文摘-文化要用高雅影响通俗吗(从文化价值看,高雅文化)

出版历史专着20余部,论文100余篇。作品曾获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研讨会奖、“五个一工程”精选作品奖、教育部及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郭沫若历史奖。我参加过中国人文学者南极行、非洲行等活动。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新报记者近日就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研究专家葛建雄。葛建雄教授认为,文化发展繁荣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关键是要从基层做起,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文化发展繁荣是深刻的、广泛的、可持续的。

新报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您如何理解这一伟大发展?

葛健雄:我希望这个大事情是深入的、广泛的、可持续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经济的重视多于对文化的重视。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但无论是文化相关产业总量还是文化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力都比世界第二位差。很多;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还存在严重差异。因此,发展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大”体现了中央和人民的愿望,但能否实现还要看大家的具体努力。

新报记者:您认为要实现这么大的愿景,需要哪些努力,需要建立哪些配套设施来支撑?

葛建雄:首先是要有相关的想法。首先,我们要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提出的“双百政策”,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年来我们很少做到这一点,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如果文化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所谓的繁荣就是虚假的、肤浅的、空中楼阁。只有两百个人优胜劣汰,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二是要有相关政策。文化建设是文化产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产业,就必须市场化。政府本身不经营文化,而是购买文化产品。例如,在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时,北京市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招标采购合适的文化产品。招标过程中不区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外企业。大家一起竞争。国外好的文化形式也可以为我们服务。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才能实现大的发展。

三是制定相关法律。我们用什么来评判一个文化产品、媒体或节目?法律需要通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依靠文化产品和新闻出版物。你说这个戏不能演,为什么?需要有一个可信的审查机构,审查过程应该公开透明。比如电影如何分类、如何判定好坏,应该有法律标准。

新报记者:大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

葛建雄:文化建设必须从国内、从基层抓起。现在有一些误导的方向。我们渴望抢占世界制高点。我们在家里还没有做好,所以我们必须出去。我们会拿走什么?你能猜出来吗?我也同意走出去,但第一步是向世界学习。三位代表中的第三位代表明确表示,要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就必须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优秀文化。所以,走出去,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就是让世界了解真实、全面的文化。中国文化。以前外国人看我们的演出、电影只喜欢看一些新奇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向别人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三是推广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既然是产业,就必须产生商业价值。花木兰是中国题材,但被好莱坞拍出来是为了赚钱。我们自己的“宝莲灯”在国外影响不大。我们的动画不能总是从别人那里买来的,我们得自己出去。我们不只有一位美猴王和一位花木兰。我们还有很多主题。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文化产品,提高其他产品的文化含量。

还有文化服务。比如外国人来中国旅游,我们的导游水平如何,提供的咨询、介绍、翻译水平如何?我们想消除这里的误解。我们希望世界上有越多的人学习汉语越好。事实上,介绍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翻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学习外语的天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外语。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的人很少,但《一千零一夜》却几乎人人都知道。这就是翻译的力量。中国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莎士比亚?但只要朱生豪翻译一下,那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吗?我们现在不重视翻译,主要是办孔子学院,推广汉语。真正想学习的人会自己做。我们只需为那些想学习但没有机会的人提供适当的资助即可。当然我也支持建立孔子学院,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孔子学院。美国已经设立了70多家,还有100家有待设立。这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美国人被我们的文化所吸引并主动学习。

所以综上所述,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是着眼国内、着眼基层。如果13亿中国人中的大多数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那么他们在世界上的作用将远比我们派一群人出去传播信息有效得多。但现在你到了很多农村,最多就是有一台电视可以看。这够了吗?我并不反对各地建设大剧院、博物馆,但我更关心这个城市、这个地区有多少人能够有机会读书,有多少人能够看到节目和更新的信息,如何很多人在一定距离内都可以拥有绿化和公园。安排文化设施。所以我们在国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文化传统与创新、雅与俗需要政府和媒体的引导

新报记者:作为历史地理学专家,您认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在当今的文化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葛剑雄: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是相对的。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它。如果它在今天的物质条件下仍然适用,就必须具体继承。如果不适用,就只能抽象继承。例如,忠、孝、仁、义、礼、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但今天却必须抽象地继承。比如忠诚,我们继承的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而不是对某个人的忠诚;孝道,我们继承的是尊老爱幼,但不需要跪下磕头,也不应该要求孩子在择偶时必须服从父母。缘分,媒妁之言;讲义,必须遵守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讲义时不能违反法律。我们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不是照搬传统。儒家思想完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固守旧规则会阻碍我们的进步。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精神中进行创新。创建适合当今或未来社会的新文化。

新报记者:很多人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大量流失,流行文化超过了优雅文化。你觉得这怎么样?

葛剑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我们今天的礼仪怎么样?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连一个简单的标题都读不清楚。当你在街上遇到一位女士时,你怎么称呼她,小姐?它变成了一件坏事。同志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称呼,现在却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电视剧里我们称呼他们为妈妈、爸爸、妻子,现在我们在很多重要场合也这样称呼他们。

现在的媒体也充满恶作剧。央视主播称呼人们“爸爸、爸爸”,一些报纸甚至官方文件中也经常出现错别字。文化有雅俗之分。本应高雅影响流行,但现在却恰恰相反,低俗影响了高雅。 “百家讲坛”来找我讲课,说电视观众中初中文化程度不到70%,我们希望他们听得开心。我认为电视节目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不能让70%的初中文化指导整个社会。他们必须逐步完善它,不能把“百家讲坛”当作学术殿堂。参加“百家论坛”后,你将成为著名学者。甚至是师父。

新报记者: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葛健雄: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社会和主流媒体的引导。著名语言学家卢树湘生前每月给《人民日报》写信,纠正错别字和不正确的语法。在他看来,人民日报是中国最权威的官方媒体。语言必须准确。而现在我们很多主流媒体不仅经常出现错别字,而且还热衷于刊登有关克林顿夫妇的新闻。这种新闻不应该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这就是高雅与粗俗的区别,谁该引导谁。

央视本来有一档节目叫《读书时光》,做得很好,但因收视率低而被取消。作为公共电视台,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这些收视率不高但有文化内涵的节目。如果所有节目都以收视率来决定的话,荧屏最终会变得庸俗。

另外,媒体还有责任告诉观众,有些人看不懂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你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在让广大群众满意的同时,还要不断引导群众逐步提高。文化建设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通过它,我们的公民可以培养良好的素质。但这需要长期的推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当一个人把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作为自觉行动时,这个社会才是真正的文明。

用人之道,求用而不求占有。

新报记者:上海历来有金融大都市之称。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建设?

葛建雄:上海的文化繁荣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关注世界动态。上海的特点是引领潮流。上海必须及时推出一些新办法,让大家睁开眼睛。比如,上海大剧院不仅要吸引上海的观众,还要吸引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做到演出市场上无我有,人人有我才。但这里有一个矛盾需要解决。上海也需要有一个低端文化市场。我曾经对市领导说,如果每个街道社区都有一个好的活动中心和文艺演出,即使大剧院的门票卖到5000元,一张图,人们也不会眼红。这是为了细分高端和低端市场。

其次,上海要不拘一格地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来到上海并拥有上海户口。比如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青蛙》如果在上海出版就好了。为什么要让莫言留在上海?现在贾樟柯在上海拍电影,那也没关系。人才需要使用,而不是占有。现在很多人都开高薪来招聘人才。其实没有必要,因为文化创作不受地理的影响。上海只要能买到好的剧本,能邀请到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就足以为上海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足够的。不需要形式主义的人才工程。付出多少钱都不一定能够培养出很多人才,更不用说堆砌金钱来造就大师了。如果我们真的想支持,我们还是应该资助一些具体项目,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