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英文(杭州日报社官网)
8月27日凌晨1点22分,《杭州日报》G20英文版编辑发微信:深夜又收到一条翻译,“杭州在跑,大家都在跑”。
9月3日,G20峰会新闻中心,土耳其国家电视台女记者指着《杭州日报》英文版的图片告诉身边的人:我就是沿着这条路来的,风景真好美丽的!
距离峰会还有30天,《杭州日报》推出首个英文版。峰会期间,英文版每天出版四期,向外国记者讲述杭州故事,传递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光彩,赢得国际友人的连连称赞。
好评的背后,除了记者和编辑,还有一支由浙江大学老师组成的强大翻译团队。
边审边翻译,连夜工作8小时
8月底9月初的西双版纳之行,对于李淑敏老师来说,注定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很早就为孩子们安排的假期旅行,已经成为了工作记忆。
要么就留在酒店里看着电脑,要么就带着电脑一路寻找电源。当我看到这家餐厅时,我感觉我找到了救星。现在回想起来,李树民还是觉得挺有趣的。寻找每一个机会确实是个好主意。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一家人去看大象表演。大象在那里表演,我在电脑上审稿,我们在“一起工作”。
李淑敏是浙江大学外国语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也是该翻译团队的带头人。团队王志光副教授从事英语翻译数十年;朱辰辰擅长同声传译、口译和笔译;还有刘晓杰、杨建平,他们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丰富的经验。
教师的工作模式形成一个接力圈。每个人都要翻译自己的部分,还要审阅别人翻译的部分,互相审阅,防止出现错误。有些老师白天上课,大部分翻译工作都是在晚上完成。平均来说,每晚工作四五个小时是正常的。李淑敏工作时间最长的,是从当天晚上10点一直翻译到第二天早上6点。
这些经历也让她对记者充满了敬意。她说,无论多晚或多早,她与《杭州日报》的编辑联系沟通,编辑始终在线,这意味着大家都没有休息,通宵达旦地努力工作。
我很荣幸也很欣慰,我们共同努力,让本报进入了峰会新闻中心和外国记者官邸。李树民说道。
最重要的是要真实。一个字要改十多次。
这套手稿翻译成英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为了翻译《老房子焕发新活力》一文,李树民从9月2日下午到晚上8点与记者、编辑进行了一字之谈。他们反复考虑,修改了十几次。
翻译稿件时,最重要的是对新闻和原文的透彻理解。李淑敏说,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重新组合原来的句子,或者做适当的补充和过渡,让人们更容易理解。
9月5日茶文化文章提到钱塘生于天竺、灵隐寺,还写到了谷雨节气。这些古诗词、传统名词,对翻译来说是一大考验,也是王志光的执念:新闻重细节。删除后,文章似乎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最好的翻译。
此外,新兴机构和组织的名称也消耗了翻译团队的大量精力。在翻译江干新地标时,为了准确,刘小杰老师直接给江干区委打电话仔细了解情况。
如果你看不到“时代广场”,那就翻译成时代广场。这是李树民多次强调的一个理念。在外国人眼里,时代广场只有一个。相同的翻译或不当的翻译都会引起他们的厌恶。李树民说,外国人会对原创、民族、先进的东西产生好感,所以杭州的一些特色建筑、魅力小镇的名字可能是最难翻译的,也是我们要翻译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