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简介(汤一介代表作)
新京报记者:今天凌晨,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国学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国学国宝级教授唐一杰于昨晚8时56分去世。 87岁高龄,他在自己的公众号上点燃蜡烛以示纪念,并祝老师一路走好!
唐一杰生前曾任北京大学高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科学文化名誉博士、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儒藏编纂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研究、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等待。研究领域包括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盛赞唐一杰老师:他是中国哲学界的知名人物。他的《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道学》是哲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著作;他从大量史料中梳理构建了中国哲学体系,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努力,一生恪守八个字,“不避事,不逃避责任”。
新闻评论
习近平同北京大学教授唐一杰谈心
【习近平参观北大并与师生真诚互动】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运动95周年。上午,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总书记参观了人文花园、生物动力光学影像中心,参加五四诗词朗诵会,并与师生代表座谈。
【总书记与北大老教授唐一杰谈心】总书记来到北大人文园。 87岁的著名哲学家唐一杰从研究室出来迎接习近平。总书记很快迎上来,并与唐教授亲切握手。在唐教授的实验室,总书记与他亲切交谈,了解了《儒学》的编撰情况,盛赞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做出的巨大贡献。
传
唐一杰,1927年2月16日出生于天津,湖北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儒学》编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学会会长、副会长。 1983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俄勒冈大学(1986年)、麦克马斯特大学(1986年、1990年)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1992)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 1996年被聘为荷兰莱顿大学中国学院胡适讲座教授。 1997年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钱彬斯学术讲座教授。
唐一杰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唐霖,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中进士;其父唐用通是著名国学大师。唐永通老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其著作《魏晋玄学稿》、《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佛教不可缺少的经典著作。唐逸杰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他接触传统文化很早,思考也比较深入。
20世纪40年代,中国遭受严重灾难,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面对这样的现实,年轻的唐一杰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困惑。 1943年,他曾写文章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气愤不已,被人戏称为“唐八蛋”。
1946年夏天,唐一杰一家搬回北京。这一年,唐逸杰参加了高考,不幸落榜,不得不进入北大预科班。 1947年夏天,唐一杰再次参加大学考试。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进入大学后,唐一杰心无旁骛,专心研究哲学。在同学眼中,当时的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聪明的学生。
唐一杰热爱书籍,三本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本不仅让年轻的唐一杰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也造就了他和妻子乐黛云之间美好的爱情。许多年后,唐一杰回忆道:读完《脖子上的绞索报告》后,我的精神境界似乎得到了升华。可以说,我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应该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人们。由于是乐黛云让我看这本书,加深了我对她的了解,后来我们相恋并结婚了。这几十年的人生,我在各种运动中刺伤了别人,别人也刺伤了我。我犯了很多错误,我为此自责并反思。但在我心里,那股Fuchik般的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类的热爱依然影响着我。人不应该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之前,唐一杰学习哲学。除了家庭学业的影响,他更想寻找真理,探索生命的意义。 19岁时,唐一介写下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何活着》等多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出了他作为哲学家的才华。从那时起,他从未停止过思考,成为哲学家的梦想也从未改变过。在1947年写下的《月颂》一文中,他许下了这样的愿望: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听到听不见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
1949年之后,唐一杰心中产生了一种幻想。他相信真相离他并不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49年5月,唐一杰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的他希望自己能像福奇克一样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自己的理想职业。
文革开始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唐一杰、冯友兰等教员受到批判。不过,唐逸杰当时并没有对这个史无前例的举动提出质疑。文革第十年,唐一杰四十多岁,但实际上这是他一生中最迷茫的十年。他感觉自己迷失了自己,没有了方向。唐一杰和乐黛云虽然极力避免一场又一场的政治斗争,但似乎却无法逃脱。文革结束后,唐一杰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接受调查。直到1978年,他才彻底平反。此时,唐一杰已经51岁了。
1980年,唐一杰终于恢复了在北京大学讲学的资格。这个时候,唐一杰已经不想再跟任何政治有任何关系了。他努力将教学研究与现实政治脱钩,并努力提出一套新的观点。他率先将中国传统哲学视为知识史,并以真善美观念为基础,综合诸家之言,构建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唐一杰提出了和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中国诠释学、新轴心时代等一系列新问题,推动了文化界对传统哲学的讨论。其中,他提出传统哲学应摆脱中西古今之争,推动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的融合。
唐一杰老师著述颇丰,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魏晋南北朝道教》、《儒、道、佛与内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超越性问题》、《儒、释、道、基督教与中国文化》(Confucianism, Buddha, Dowism, Christian and Chinese Culture)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必须的。 -阅读哲学研究史上的著作;学术论文《非存在与非存在之间》、《唐一杰的学术文化论文》、《非实非虚》、《过去非现在》、《郭象》、《当代学者自选》图书馆:《唐一杰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与死》、《和而不同》、《我的哲学之路》、《拉莫特》等,文笔清新,意味深长;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传史》丛书,第一本系统、完整地展现20世纪西方哲学东传的百年历程,被张岱年老师称为罕见的连接中西哲学观点的学术项目; 2003年,60岁的他发起并主持了儒藏工程。组织20多所大学的二三百名学者投资该项目。工程第一部分是《儒家藏》精华,包括500卷9700余册、1.5亿字的儒家经典。 《儒家藏》第二部完整版将赚5000元一本10亿字的儒家经典。此外,他还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本文来源:新京报
新闻链接:唐一杰:一位以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