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质与译者任务的一些思考有关(翻译本质与译者任务的一些思考)
摘要: 本文试图从解释学的角度分析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任务。它认为翻译的理想状态是毫无阻碍地呈现原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就必然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翻译始于文本分析,终于文本重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积极参与原文的解读。更需要目标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异国文化,不应该抹杀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翻译;文本;忠诚
摘要: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对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任务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理想的翻译既要体现原文,又要体现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主动解释与主动解释之间寻求平衡。
以及原创的客观性,为源文化的出现提供空间,或者其他文化。
关键词:翻译、译者、文本、保真度
CLC 分类号:H319 文件识别代码:A 商品编号:1004-6038(2004) 03-0039-04
对于从事翻译研究的人来说,是否曾经问过什么是翻译,可以视为是否是初学者的标志。这里的针对性提问并不是引导人们得出死板的答案,而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前向探究(Vor2fragen),这是一种融入思辨的质疑或开放式提问。这种追问会让我们更加接近事物的本源。
长期以来,翻译工作者或从事翻译研究的人们一直关注语言转换的技巧和准确性。国内翻译界最为人熟知的恐怕就是“诚、达、雅”三字座右铭和直译与意译的讨论。直到西方哲学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前,人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西方几千年一夜之间进化的理论基础。这种思想影响很快波及到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其影响之深远,或许只有待尘埃落定后才能见分晓。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翻译研究者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同时,他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除了技巧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如意义与世界、语言与思想、文本与读者等。历史文化等。对这些因素的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定位翻译和译者的角色。
翻译自诞生以来就陷入了一个悖论。翻译作品在目标语中独立于原文客观存在,同时又与原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不懂原文语言、无法直接阅读原作的普通读者来说,译文甚至被视为原作本身。这种本质上分裂的存在状态,引发了关于翻译的可与不可、忠实与背叛、主观与客观等永无休止的争论。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冲突会趋于缓和或向一边倒,但那里的问题不会得到解决。翻译不仅仅是文本到文本的问题,而是人与人、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活动。人为因素的介入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尤其是当译文面对的是带有原作者思想和文化特征的文本时。翻译中各种要素的和谐是否只是一个梦想,译者的原则取向将如何影响翻译操作,这些问题是任何研究者都无法视而不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探讨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任务。
一
不久前,我在翻译时遇到了一个非常常见的句子: 林肯执政一个月后,面临着一个重大决定: 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口萨姆特堡的驻军物资短缺,邮局必须要么重新进货,要么重新进货'r立刻就被抛弃了。 (安德鲁卡罗尔,战争信件前言,2001 :
22) 由于时间仓促,我不假思索地翻译了这句话。就任一个月后,林肯面临着一个重大决定。 位于南加州港口城市查尔斯顿的萨姆特要塞,物资极度短缺。必须立即做出配给或放弃该职位的决定。
我在审校译文的时候,直觉觉得这里的南加州有问题。当我和原文对比的时候,我发现我一时之间把卡罗来纳州误认为是加利福尼亚州了,所以我赶紧改正了。幸好我没有开玩笑。
这个错误似乎是一时疏忽造成的,与翻译理论无关。但即使是这么简单的地名转换,也隐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