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20世纪西方翻译史)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历程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例
柳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三。多系统理论在中国的内化
我国学者在翻译中引入多系统理论的同时,也广泛运用该理论来研究汉语翻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测试
2. 翻译史视角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尝试是从翻译史的角度结合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中国翻译史问题。其中,张南风在外文版发表的《从边缘到中心(?)——:从多元系统理论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是翻译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框架,探讨中国的翻译活动、学术传统、民族心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状况以及中西文化的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决定翻译研究的进程。在中国。对中国翻译研究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他指出,长期以来,世界翻译研究一直处于世界文化体系的边缘,中国翻译研究一直处于中国文化的边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介入给中国翻译研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奈达等人的第二理论,即语言翻译理论进入了中国翻译研究体系的中心,给中国翻译研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者成为中国翻译研究体系的中心。它已进入世界翻译研究多元化体系的边缘;而文化翻译理论等一级理论推动了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逐渐走向中心。中国翻译研究要走向世界中心,就必须借鉴西方经验,减少权力和思想体系对翻译研究的束缚。否则,跨学科的翻译研究就很难有所作为。
(张南风,2001)詹建的思想、翻译选择规范与翻译文学形式数据库——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用多元系统理论审视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1970年代的正式翻译文学图书馆,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翻译文学政治意识形态与诗学并存的体系——如何历时性地制约和操纵翻译选择的规范。翻译文学经典。它影响着翻译文学图书馆和经典形式图书馆的形成和演变,决定着翻译文学系统在多元文化体系中的运行方式、地位和作用。查查建认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对于描述翻译文学现象有一个广阔的框架,但由于缺乏价值判断、注重表面描述而存在缺陷。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应注意避免其主观性的一面,并利用其理论基础来完善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建设。
(魅力剑,2001)张锦忠的现代主义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学的复杂体系:“现代文学”的再探索,以《现代文学》杂志为主
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即复杂系统理论)重新审视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的阶级结构及其转变状态。张锦忠指出,20世纪50、60年代台湾文坛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是一种文学介入的现象。现代主义诗人和《文学杂志》为20世纪50年代文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而20世纪60年代创刊的《现代文学》杂志则开启了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新纪元。机会。杂志编辑们通过翻译介绍了卡夫卡、乔伊斯等现代欧美小说家的作品。这些外国文学充实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库和声势,提升了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文学多元体系中的地位。然而,台湾本土文学也不甘落后。 20世纪60年代中期左右,它与现代主义文学并驾齐驱,展现了台湾文学多元体系的活力和多样性。 (张进忠,2001)孙文龙、齐钧对晚清翻译现象的多体系理论阐释指出,多体系理论是成功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产生了启发和指导。多方面。首先,它将文学融入社会、文化、历史语境进行研究,促进了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