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 审美)
[摘要]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行为分为准备阶段、理解阶段、转换阶段和审美阶段。审美阶段是整个过程中的最高阶段,也是翻译的最终目标。无论从科学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最终的翻译都应该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不同情境下审美标准的认同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 翻译质量审美标准语境转换
翻译是一种行为,因为它涉及个人参与,表现为实践操作。在翻译过程中,个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最一般意义上的人到现在和未来积极发展的机器,或者作为人与机器的功能组合。这个组合的目的几乎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完成翻译任务。然而,到什么程度才能判断翻译任务已经成功完成呢?笔者认为,翻译过程从宏观上可以大致分为准备阶段、理解阶段、转换阶段和审美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在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情况下,对要翻译的文本材料类型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学习、整理、分类和记忆。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译者才能在面对变化和危险时保持冷静,充分理解源语言的真正含义,并迅速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进行语言转换。翻译的关键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即在转换阶段之后,译者借助一定的语境,对目的语中以表达形式传达的源语言信息进行审美反思,这就是审美阶段。经过翻译审美阶段后,译者可以及时对译文进行修改和整理,力求尽善尽美,使翻译作品不仅呈现出科学的一面,而且闪耀着艺术美的光彩。
一、翻译的审美意义
准确地说,翻译的审美意义在于让人们更接近自己喜欢的译文。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反映在其独特的语言表达中。在两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思想、心理状态、表达习惯以及作品的场景和情绪有真实、敏锐的感受,并能够用精确的语言,符合受众审美习惯的形式,表达原作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因此,译者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缺乏对两种语言的审美意识,盲目地逐字翻译而不懂得如何适应,其表达必然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不仅无法让译文读者无法接近译文,甚至可能引起译文读者的疏远和反感。
2、审美标准认定的差异
近年来,崇尚美的艺术派与崇尚准确的科学派之争在翻译界依然存在。笔者认为,这两派各自主张的翻译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并不矛盾。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美分别被定义为准确和优雅,而一般含义是完美。因此,无论待翻译的材料是科学的还是文学的,或者任何其他类别,完美的美都可以作为判断翻译质量的标准。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审美标准的认定是不存在的。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科技翻译的审美标准
科技翻译的审美标准首先在于准确性。科技翻译材料一般涉及电子、化工、计算机、教育、医疗等与人类科技密切相关的各种主题。科技研究和信息传播需要务实态度,从实际出发,不捏造、伪造。所有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这类翻译的目标读者一般是具有严谨学术精神的科技人员或学者。因此,翻译应力求传达完整、准确的信息,以便明确地公布已核实的事实信息,其次,对仍需进一步核实的情况进行估计。数字或数据并没有决定性(例如,长江三角洲应该翻译为Yangze Delta,而不是Long River Triangle)。科技翻译的审美标准取决于是否简洁,因为这类翻译材料通常是文件合同,目的是一目了然。有时,翻译是在紧张的国际会议场地进行,以确保翻译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为了让受众得到最准确的信息,要求译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灵活选择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例如,to go into Commercialbusiness 翻译为go to the sea,而不是entry thebusiness)场地)。科技翻译的审美标准还取决于它是否专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肯定会遇到许多专业术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果译者能够将它们转化为专业对等物,整个翻译过程就会很好地融入专业氛围中,使信息发布者、译者和受众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并且感觉不到译者的干预(例如,化工经贸翻译中经常出现的“futures”和“spot”一词应分别译为futures和spot,而不是future和spot)。 )。
2.文学翻译的审美标准
评价文学翻译质量的审美标准应以译作的形式美、性格美、情感美为标准。对于不同的文学类型,对形式美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例如,散文的形式美在于形神合一、意境深邃;小说的美在于人物的离奇、生动、脉络清晰、高潮迭起。对东方来说,诗歌的形式美在于意境的韵律和再现;对于西方来说,形式美意味着节奏和流动;对于西方来说,形式美意味着节奏和流动;戏剧的形式美在于恰到好处的停顿节奏、凸显人物性格的动作瞬间、穿插着意味深长的俏皮对白、诙谐的调侃、幽默的讽刺以及舞台的表现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文学类型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对各种文学类型的不同表达习惯,调整译作的表达形式,力求达到不同文化群体中相同的文学作品。喜欢和共鸣的有效性。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以人物塑造为特点,因此文学翻译的重要任务就是再现人物形象。比如《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性格就非常鲜明。希刺克厉夫冷酷残忍,但他对凯瑟琳的爱却如此执着,而凯瑟琳在自我与超我之间选择的困惑,折射出那个时代背景下生活的扭曲与挣扎。正是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赋予了故事真实的感觉,让每一个画面都生动逼真,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对于文学翻译尤为重要。这是保证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生动的关键。在特定情感、语境等因素的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然而,译者因自己的翻译风格而享有的一定的自由,必然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影响。性格特征的局限性。只有准确细致地把握人物性格,译者才能自觉忠实于原著,真正做到说得像他说的那个人,让观众真正进入闻声而知其人的境界。文学作品中除了各种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外,还有作者精心编织贯穿作品的个人情感。为了完全忠实于原作,产生完美的译文,译者还应该效仿作者,投入一定的情感,以感动读者。没有情感的翻译就像失去了灵魂的空壳。读起来索然无味,一点味道都没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投入情感和想象力,才能理解作品,与作者融为一体,进入原作的意境,说出真情,说出真相,最终达到翻译的目的。传达魅力的状态。
三、结论
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和艺术可以在美的概念上统一起来。无论是能够准确表达的忠实之美,还是难以形容的意境之美,这些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之为最终目标的审美标准。译者应在加强翻译技能训练和语言文化习得的同时,努力增强自身审美意识,丰富自身审美经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充分考虑作者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选择受众的意图和情感以及需求和喜好,选择适当的标准,及时从审美角度检验翻译的质量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军.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柯平.英汉、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国际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4]尤金奈达。语言和文化—— 翻译语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Catford, J.C. (1965),翻译语言学理论。 London: 牛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