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博理翻译的作品(翻译家沙博理)
因将《水浒传》英译而获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的沙伯里先生,住在北京前海一条像蜘蛛网一样复杂、密集的胡同里。巷口常年停放着一排整齐排列的三轮车,车上和三轮车上都有明显的参观巷子或去巷子的标志。当他们载着外国游客的三轮车从你身边经过时,你会听到他们对游客说简单的英语或日语。介绍发生在北京胡同里的历史故事。
91岁的沙老在自家院子的门上用中英文标注了门牌号。门框的另一边挂着同院子里另一户人家的名牌和报箱。由此可见,这个院子不是房子。沙老的独栋别墅。走进春光笼罩的庭院,记者的目光被墙上的绿色常春藤和院子里的丁香、玉兰所吸引。花园里有一颗陶瓷长寿星。当记者看向沙先生时,这位雪发银眉的老人正面带慈祥的微笑。他那浅棕色的眼睛和那张被时间和天气雕刻过的脸,原来与那位老寿星非常相似。沙老一听,捂着脸,笑得像个孩子。大家都被他孩子气的举动逗乐了。这是一位多么可爱的老老师啊。
我什至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离开中国!
夏皮罗1915年出生于纽约,是一位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半个世纪的翻译家、作家和中国问题学者。曾任中国外文出版集团英文版《中国文学》、《人民画报》翻译审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人们通常将他与爱泼斯坦、陈必迪并称为:陪伴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外国朋友。
在见到沙先生之前,我们先读了他的自传《我的中国》,他在书中写道:我在中国待的时间比在我出生的美国待的时间还多!我对中国的感情比我出生和长大的美国更深。我像罗马人一样追随罗马人。中国老一辈朋友说我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家事假三年一次,回美国假期结束前我会回中国。
眼前的沙先生真的很像中国人。他的谦逊,他那张像中国老人一样可爱的白发脸,他对社会陋习的批评以及谈话中偶尔带有的上海口音,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中国人。是中国家庭的一员。
其实,早在电话面试的时候,我就已经体会到了沙老师的好意。虽然知道沙先生是一位具有中国国籍的美国人,但他的中文水平还是让记者感到惊讶。咱们早上预约吧,咱们早上预约吧!没想到,九十多岁的沙老依然保持着他特有的幽默感和对生活的热情。
或许所有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沙先生一提到他的妻子凤子就开始说话。
凤子是中国著名话剧演员、作家,曾任《北京文艺》月刊编辑。 1947年,他结识了沙老,两人一生不分离。风子已经去世十年了,但她的照片一直挂在沙先生的办公桌上方,她的音容笑貌每天都伴随着沙先生。
沙老师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给我们看。当记者看到太极和孙子打太极的照片时,大家都高兴了。照片中,孙子穿着开裆裤,模仿爷爷迈着马步。招式一老一小,一高一低,相得益彰。
专辑中,沙布里身穿二战时期的军装,看上去威风凛凛,酷似美国大片中的主角。当时,沙布里是一名美国高射炮兵。出于国际战略考虑,美国派遣士兵学习各国语言,于是沙布里就被指派学习中文。后来,他在耶鲁大学学习中文时结识的一位中国朋友向沙伯里介绍了——凤子,一位远在中国的聪明美丽的女子。
说起凤子,沙先生的眼里似乎充满了别样的温柔。他低声说道:按照凤子的遗愿,她的骨灰将撒在这一小片土地上。而且花儿长得更好了。沙老指着窗外的玫瑰花。这些是她一生中喜爱照顾的玫瑰。记得沙老的亡妻凤子在《人间海》一文中写道,养花是他们共同的爱好。
在《我的爱人凤子》一文中,沙先生曾这样描述与他相依为命、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妻子:凤子不仅仅是我的妻子,她是中国和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在中国流动的人。你我之间川流不息,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
沙老与中国不可理解的关系,最初源于对汉语的学习。那时,他更加想学法语。军队说服他学习汉语的学校离家很近,并鼓励他和男女同学一起。没想到刚开始学习,他就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字的背后,是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沧桑历史的东方大国难以抑制的向往和难以言喻的情感。这种感觉终于把他带到了中国这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上。在这里,他认识了风子,也认识了他一生的事业。
说起当时的中国,沙先生颇为感慨。在上海,他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们被压迫、被欺凌的场景,这让他心里充满了正义感。他说:那些场景历历在目,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我觉得留下来我可以做更多事情。采访中,沙老谈到了他与中国的半生恋情。在他的记忆中,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离开中国!过了一会儿,沙先生把手放在额头上,沉思了一会儿,又补充道:我是美籍华人!
无论翻译还是表演,我用一生诠释中国
几十年来,沙老一直在不停地写作。他将许多中国名著翻译成英文,让中国的文化脉络在异国土壤上不断延伸。沙老翻译的20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中国典籍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其中《水浒传》《新英雄》已在美国出版。此外,还出版了《一个美国人在中国》、《中国学者论中国古代犹太人》、《中国古代刑法与判例传奇》、《马海德传》及自传《我的中国》等著作。在美国出版,在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国出版。沙老曾写道: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中国人,“旅行”到更多的地方,这是我几辈子都无法做到的。
在这众多作品的翻译中,沙拉无疑是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努力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谈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沙先生说:我以前经常出国探亲,和很多外国朋友、专家聊天,发现他们并不了解中国。非常了解中国。当时美国对中国怀有敌意,对我们的书刊在国外发行实行各种限制。在国外出版和发行我们的书籍非常困难。我曾多次前往美国了解书刊发行情况。事实上,美国华侨愿意介绍中国,但不敢。
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媒体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外宣出版物应该如何到达我们的受众呢?看来沙先生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他说:在对外交流中,我们要注意介绍自己最基本的情况,然后加上我们想说的话。我们需要让外国观众了解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文化、历史、生活、风土人情,同时也介绍一下当前的新情况。说到这里,沙老用了一个新词,叫“考虑对象”,他也认为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就是“有的放矢”。
但沙老表示:具体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慢慢摸索。其实最重要的是用他们的话来写我们的内容。具体来说,每个出版物都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和考虑。
采访过程中,摄影师不断按下快门。沙先生对此显得很适应,因为这个从未停止写作的老人也一直活跃在历史电影银幕上,出演过一些重大历史题材的外国电影。人类的角色。从《停战后》到《长空雄鹰》再到《西安事变》,他塑造的美国空军将军和谈判调解人的角色至今仍被一些1940、1950年代的人深深记得。
无论是表演还是翻译,他都在描绘一个他心中的中国,将自己丰富的理解、诠释和情感注入到他的作品和人物中,这些都加深了他对中国的理解和热爱。
当被问及对自己演技的评价时,沙先生给出了非常直白的否定答案:不好!沙先生回忆了风子的评价:风子总是嘲笑我说:‘你演戏只是个活道具! ’我不服气,反驳她:‘你是嫉妒才这么说的!因为我行动了,而你没有行动。 ’这段对话充满了温暖的生活情趣。沙拉笑完之后,还沉浸在昨天的回忆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甜蜜幸福的岁月。
我用真笔写下了《我的中国》
1947年沙布里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上海穷人冻死街头的悲惨景象。 1949年,他亲眼目睹了新中国从破烂烂泥中崛起,亲眼目睹了同事们为新事业无私奉献。感受到时代的激情,他愿意与国家共同进步。他放弃了返回美国的想法。 1963年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成为中国公民。
夏皮罗曾在书中写道:人们将会有兴趣了解为什么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愿意在中国度过一生。他们对这个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感到好奇。经济振兴前的阵痛是什么造成的?我的书也许能够说明它们,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这本自传《一个美国人在中国》介绍了沙先生在中国的经历,向国际人士介绍了沙先生眼中一个崭新的、真实的中国。该书于1979年在美国出版,是美国第一本由中国公民撰写的支持新中国的书籍。引起了美国人们对作者夏皮罗的好奇,不少人邀请他来演讲。沙老说:我很高兴美国能够对我们进行宣传。
二十年后,沙布里将这几十年来的中国形象加上去,写成了《我的中国》。在美国上映时,更名为《我选择中国》,以使其更具吸引力。
沙布里自1947年来到中国至今已60年了,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战争与解放、革命与发展。沙老坦言,他对中国的感受和想法一直在变化,从刚来时的无知和天真,到后来与中国文化和生活的关系。随着他逐渐融入,他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中国的感情也一步步加深。自1982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沙先生每年都花大量时间到当地考察。他正在用自己的脚步见证着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沙先生说:这样走路比看资料更真实。
如今,沙先生虽然已从中国外文出版集团退休20多年,但他始终关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今年两会期间,他还就旅游业、交通安全、群众利益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他现在比工作时还要忙。
当记者问沙先生对从事外宣媒体工作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时,沙先生很高兴:你们这些小姑娘想要什么?哈哈,你应该多和专家聊天,你也应该多出国……沙先生的银白色胡须和和蔼可亲的笑容再次让记者想起了花园里的老陶瓷长寿星,他缓慢的话语流淌着走进了记者的心里,就像那天洒满庭院的明媚阳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