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笔译 >详情

论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三百字(论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三个步骤)

发布时间:2024-01-26 18:25:11 笔译 368次 作者:翻译网

三、社会个体翻译技巧、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的生成过程

就提高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水平而言,既然不应该从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框架出发,就应该突破概念的王国,采取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充分重视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作用。活生生的主观经验的动态生成过程,特别是将这一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和研究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在这里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和利用“翻译实际经验行为”与“翻译标准”之间存在的“张力”,一方面使译者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翻译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为了充分实现这一愿望,我们应该从哪些基本理论立场和研究视角出发呢?

论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三百字(论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三个步骤)

我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研究视角,一定是能够扬弃康德先验哲学上述观点的根本缺陷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视角。 —— 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绝对,但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无论从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发,还是套用西方的学术研究框架,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基本目的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模型。事实上,只要我们承认现代西方学术思想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是基于这种传统的哲学立场和方法论视角[12],并且这种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确实存在上述问题,那么对我们来说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说这个。当然,建立这样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论视野,特别是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运用,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只需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和建设,不断完善,就能最终确立这样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基本态度,我希望从我目前正在构建并不断完善的社会本体论[13]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角度,表达我对翻译技巧、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以期为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主要依靠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学者通常似乎并没有将它们联系起来。在我看来,这三者在翻译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紧密相连的。这里的关键是,它们必须完全投入到译者和翻译研究者主观世界的动态生成过程中。进行务实、动态的讨论和研究。虽然从表面上看,翻译技巧似乎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不带理论色彩,但从译者作为社会个体的生成过程来看,情况却大不相同。 ——首先,作为这一特定一代个体过程的结果,它是译者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结晶,因此可以说是一定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尽管迄今为止翻译理论研究还没有基于这一视角予以充分重视。其次,在翻译和翻译教学过程中,它不仅是译者和翻译学习者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便捷之道,而且从具体的操作上体现了一定的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视角,因此是实现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后者的有效手段。然而,只有真正将其与一定的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这一点并认真研究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翻译技巧都与作者和译者的具体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和精神境界密切相关。它们是这一代过程、素养和境界的积累。结果——这样,作为王文在场的三个条件的书写和阅读约定、翻译过程的社会语境、原作者的个人处境(绝对不可重复)都在这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动态混凝土生成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在教授翻译技能时,如果只讲道理,不仅会因只注重技巧而忽视艺术和道而停留在技术层面,而且可能会因忽视按照教学要求而难以达到目标。他们的资质,特别是学习者的具体生成过程。预期效果。因此,社会个体发生理论可能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其次,就翻译理想而言,我们看到了它的形成过程、重要性和在翻译领域中的普遍性。可以说,它虽然像翻译技巧一样来源于实际的翻译过程,但它既是像后者那样对积极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消极教训的总结,因此是与译者的具体愿望相结合的。它已成为推动这一动态进程向前发展的动力。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体现了某种超越性(而不是超越性),即它不断地促使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超越现有的水平。迈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因此,虽然它并不以固定、具体的翻译经验或翻译技巧的形式存在,但它所发挥的作用显然是不容置疑和至关重要的。因此,尽管西方语言学理论和国内主要基于这些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学者几乎从未对其进行过系统、全面的讨论和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研究没有价值或可有可无。而是说,为了提高翻译理论研究的水平,我们必须消除迄今为止存在的这个盲点,认识并充分关注这个新的、非常重要的维度,并进行开创性的讨论和研究。当然,进行这样的开创性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甚至可以说必须以基础理论的彻底创新为前提;但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社会本体论可以帮助我们将研究视角拓展到全面关注。这样理想的动态生成过程就出现了。

最后,就翻译标准而言,虽然国内翻译界不乏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但真正将其与翻译技巧和翻译理想充分结合起来并进行动态研究的讨论似乎很少。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后两者的有机联系。换句话说,一定的翻译标准不仅是基于翻译技巧作为具体经验的总结,而且是翻译理想的具体体现。并通过提出多层次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服务于翻译理想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与翻译技巧和翻译理想一样,完全源于具体的翻译经验过程,并且像两者一样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在动态生成过程中。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译文有不同的标准;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标准本身并不是截然对立、完全不可通约的,除非我们人为地完全割断这些译者与译文之间的联系。其实,我们在一步一步的翻译教学过程中不是已经把它们联系起来了吗?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它们的有机联系和动态生成过程进行现实的、系统的研究和解释,从而最终达到不断提高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水平的目的。我认为,社会本体论可能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价值的研究途径。

综上所述,王文主张的不可译性是建立在康德先验哲学的基本框架之上的。然而,这个框架并不适合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因此,他所谓的不可译性结论并不成立;只有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将翻译研究涉及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翻译技巧、翻译标准和翻译理想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翻译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他们只要发挥适当的作用,最终翻译理论研究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论翻译的艺术性、理想、标准及其成长历程

——兼析王斌教授《不可译性论》的理论预设康德先验哲学框架

摘要:

如何提高转化研究水平?研究翻译理论是否有必要诉诸康德的先验哲学框架?本文的答案是否定的。强调王斌教授《论不可译性》论文的理论前提这一先验哲学框架实际上根本不适合翻译理论的研究。事实上,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翻译的实际体验行为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强调只有从作者本人构建的社会个体成长理论出发,将翻译研究的历时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翻译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的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我们才能正确认识翻译标准及其成长历程,并通过正确定位这些翻译标准的作用,逐步提高我们的翻译研究水平。

关键词:

康德先验哲学框架、转化艺术、理想、标准、历时维度、共时维度、社会个体成长理论

-------------------------------------------------- ----------------------------------

[1] 本文应中山大学哲学系张志林教授和英语系/语言研究所王斌教授邀请参加中山大学笔译与口译学术研讨会。 2003年12月27日至29日学校实施,后又多次修改;非常感谢两位教授的盛情邀请、热情接待和为此提供的各种便利!

[2]本文发表于《汉译》22卷第3期,2001年5月,第8-16页。

[3] 参见上文引用的“论不可译性”,第8 页;引用本文时仅注明页码。

[4] 严格来说,这里存在的并不是悖论,而是两者之间的张力;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本文的第二部分。

[5]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文,第15 页;引文中黑体字是我为了强调而加上去的;括号和里面的字也是我加上去的,是为了完整文字的意思,下同。

[6]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第。 8.

[7]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第。 8.

[8] 参见“论不可译性”,同上。引,第。 9.

[9]一般来说,只要具备了这样的基本条件,就可以构成相应的标准。

[10] 事实上,即使是全能的上帝仍然打乱了建造巴别塔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如果我们试图一劳永逸地确定不可译性的所有必要条件,这与试图建造巴别塔是不一样的。塔里的人长得很像吗?

[11] 在我看来,即使就自然物体而言,也只能部分理解它们的共时维度;要了解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必须考虑其历时维度。 ——也有人说,只有将研究对象的共时维度和历时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者才能真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出真正准确、全面的结论。

[12]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命题,这里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证明。只能等待未来的机会;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在现代西方语言学领域,国内语言学研究为世人所重视和引用的大部分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这种传统的哲学立场和方法论视角,而不是通过抛弃它们并进行新的研究来达到他们的结论。

[13]这里所谓的社会个体成长理论,是我在前期对中西哲学、美学理论、现象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基本思想;它有以下几点:

首先,每个真实的个体,包括研究者在内,始终处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特定的生成过程;

其次,这个生成过程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体通过各种相关的社会交往过程,扮演着日益复杂的社会角色;其次,个体的主观世界通过不断的内化过程日益走向超越。来到越来越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种学术研究,都是这个生成过程的结果,是由不同的社会个体通过这个生成过程建构起来的;

第四,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种意识形态,都必须从社会个体的主观世界的生成过程的角度来进行适当的讨论;

第五,所有这些方面的讨论和研究都必须从方法论的角度将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