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论文(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字典中谚语的定义是短小精炼的民间智慧格言,一般形式严谨,往往包含生动的形象和令人难忘的韵律。谚语必须很有智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泛流传。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的难点。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俗话“平时不烧香,临时塞佛鞋”显然与曾经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佛教有关。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与基督教有某种关系是很自然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上帝派来肉,魔鬼派来厨师。
上帝赐予食物,魔鬼派遣厨师。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上述谚语显然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中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很有趣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常常与汉语中的Tian相对应。基督徒敬拜上帝。在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一句众所周知的句子。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虑或压力中解脱出来时,他会脱口而出:感谢上帝!中国人崇拜天。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有幸的人都是天子。只要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惩罚,我们就说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民都需要有人寻求帮助。只是说英语的人寻找上帝,而中国人寻找天堂。
2.源自圣经和伟大英国文学作品的谚语
《圣经》是西方世界(包括英语国家)最广泛阅读的书籍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著作之一。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警句、警句已成为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远不要把珍珠丢在猪面前。
不要在黑暗中铸造你的珍珠(不要对牛弹琴)。
不以貌取人。
不要根据外表做出判断(Don’t Judge People by the Appearance)。
伟大的人并不总是聪明的。
伟大的人并非事事都有智慧。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另一个来源。中国的许多谚语都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比如,梁园虽好,却不是《水浒传》里的天长地久的爱情之家; “明是一锅火,暗是一把刀”出自《红楼梦》。许多英语谚语源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闻起来都一样香甜。
不管玫瑰叫什么名字,它都是芬芳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只是玩家。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人,而人只是其中的演员。
其他文学大师也为英国谚语宝库做出了贡献。例如,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名句:Better to treat in hell than service in heaven(更好地在地狱中统治而不是在天堂服务)和沃尔沃斯的诗:孩子是男人的父亲(我从小就认识他) ),而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已成为英国谚语。
3.与地理有关的谚语
一个国家的地理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不可避免地反映在该国的语言中,尤其是谚语中。例如,中国谚语“不到黄河不罢休”显然与黄河有关。英语谚语中也有地名。
将煤炭运往纽卡斯尔。
背着煤去煤城是没有必要的。
牛津代表学习,伦敦代表智慧,赫尔代表女性,约克代表马匹。
牛津人博学,伦敦人聪明,哈雷的女人美丽,约克的马匹优良。
4.与航海有关的谚语
英国是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所以航海对于英国人来说一直很重要。英国长期以来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正如丘吉尔所说,英国人是海洋生物。许多英语谚语都源于他们的航海经历。
老鼠抛弃了正在下沉的船。
船在下沉,老鼠在逃(树木在倒,猢狲在散)。
一个小漏洞就会沉没一艘大船。
小漏可沉大船(蚁巢可决千里堤)。
暴风雨中的任何港口。
暴风雨中的船不选择港口(未能选择航线)。
以上谚语都与航海有关,但其对应的中国谚语却具有大陆文化的特点。沉船、巨船、港口等词语都与航海密切相关。树木、堤坝、道路都与陆地活动有关。英汉之间的显着区别在于,英国人以航海经验为生动诙谐的谚语来源,而中国人则从陆地经验中汲取养分,创作出谚语。
5.与英国历史有关的谚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因为谚语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历史的某些方面。
讨好无赖和讨好骑士一样困难。
取悦恶棍和骑士同样困难。
国王的谷壳抵得上其他人的玉米。
国王的糠秕胜过人民的面包。
如今,骑士和国王已不再是英语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英国人民来说,它们只是历史。
英国谚语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因此,在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根据语言之间单词的同义词(对等)来寻求对等表达是不够的。译者必须更多地运用汉语表达方式,努力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更多地关注英语谚语超越字面意义的独特语言内涵,译文才能恰到好处地寓言化、适合说理,又不失原谚语的语言形象。
(来源:翻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