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笔译 >详情

英汉翻译分析(英汉翻译辨析)

发布时间:2024-01-12 02:59:37 笔译 482次 作者:翻译网

作者: 沉在英,女,1964年出生,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杭州310012)

各民族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这是人类交往的基础。然而,不同民族感知客观世界的角度不同,认知视角不同,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也存在一定差异。认知视角的差异会给译者带来语义理解和解释上的困难。因此,如何确定译作的认知视角就成为译者能否成功地将信息从原文传递到译文的决定性因素。

英汉翻译分析(英汉翻译辨析)

1、认知视角的差异

由于每个民族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不同,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不同民族的心理中也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汉族人的思维惯性可能会导致对英语中许多事物的隐喻意义的理解出现错误。对于醋————醋,汉族人的思维习惯就是将它与嫉妒联系在一起。特指男女关系,如:嫉妒、嫉妒。醋这个词在英语中的相关含义是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的————带有酸味和酸味的言语、脾气等。 (《牛津英语词典》,1978 年)

微笑无法掩饰她声音中的醋意。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辞海》(1988)译为:

笑容无法掩饰声音中的嫉妒,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醋”这个词很容易引起中国读者的错误联想。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词典》(1993年)引用了这个例句,译成中文为:她的笑容掩饰不住尖锐的语气,准确地传达了醋二字的隐喻意义。

(1) 她不能冒险梅里韦瑟夫人再给她母亲写一封信。你这个老水牛!她想着,她的脸因压抑的愤怒而涨红。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牛的形象是勤奋、努力的象征。英语国家的思维习惯是经常将水牛与恐吓、愚弄他人、烦人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也建议采用释义的方法来处理:

你这个恶心的老东西!她强忍着怒火,脸色涨得通红。

英国人和汉语人往往对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认知视角,体现在语言上时,表达的方式和表达的出发点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例如,在英语思维习惯中,菊花总是与葬礼、墓地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文化中,菊花傲霜斗雪,有骨子里的纯洁和正气的隐喻意义。同样,龙

它是中华民族威严和权威的象征,但在英语文化的思维习惯中,它却是邪恶的象征。

英汉认知视角的差异还体现在对同一事物的具体和抽象特征的敏感性差异。在描述事物时,英语思维习惯往往将观察的焦点和视觉中心放在较抽象的特征上,并用抽象的特征来修饰和说明较具体的事物,而汉语的感知视角则恰恰相反。

(2) 从她在金合欢树下的平静处,

费尔法克斯夫人坐在秋千的天篷座位上,越来越不耐烦地听着槌球的大声哽咽声,打破了午后的寂静。

英文原作者在描述一个地方时,将视觉中心放在该地方的抽象特征上,calm ————宁静。然而,直译它是来自她的宁静之地?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按照中国人的观察习惯,中心视点必须转移到更具体的方面————her place,以抽象的特征冷静地修饰和说明具体事物her place,可译为:《相思树下》那里,费尔法克斯夫人坐在树荫下的秋千椅上,听着吵闹的槌球声打破午后的宁静,心情越来越不耐烦。

(3) 那是我的丧葬费,我想把它拿回来。

翻译此类句子时,一般采用认知视角转换的方法,即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视角,对原文所表达的信息进行重组,使原文完整、清晰地理解为: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转告读者: 这是我买棺材付的钱,我要拿回来。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接触。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对应,更是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解读。

2、翻译认知视角的确立

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不仅是作者个性的反映,也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映。

从主观上看,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也有不同的人生观念、性格和文化艺术修养。因此,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其风格成为反映作家的一面镜子。

客观地说,作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阶层、民族也对其作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

(4) 人口数量非常多——从整个演出来看,

昏昏欲睡、头脑迟钝的树懒呆在家里。作者用了五个头韵词(Alliteration)来呼应之前的精彩,

词义颜色正好相反,营造出强烈的诙谐幽默的效果。

众所周知,马克吐温写作风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幽默。翻译这句话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修辞方法,还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马红军的翻译在众多译本中与原文风格非常一致。 这群人全都脱颖而出————因为所有那些迟钝、迟钝、愚蠢的白痴都呆在家里了。

来自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总是通过对不同人物及其言行的描写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正如人们不能指望一个乡巴佬说话有礼貌一样,我们也不能想象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说粗俗、下流、令人不快的脏话,除非他或她心情不好,需要以脏话的形式发泄。

(5)认识你一个月前,我就觉得你是世界上最不可能嫁给我的男人。这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拒绝达西求婚时说的一句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文如下: 我认识你一个月了,但我觉得,即使全世界的男人都死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由于深深的偏见,伊丽莎白对达西毫不留情。

怀恨在心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伊丽莎白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士绝不会在众人面前说出这种“全世界男人都死了”的粗俗话语。

奥斯丁所处时代的小说十分注重人物从语言到行为的刻画。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一位有着良好背景的女性,

对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来说,“天下男人都死了”这样的脏话怎么能符合她的身份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只注重原文中人物的突出形象,而忽视了人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就不能保证他们能够翻译出原文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忠实、流畅、优美的翻译。译文的读者将无法领会原文所传达的人物的真实形象。

3、认知视角不同导致语义理解和解释困难

在英语和汉语中,由于认知角度的差异,可能会出现误解和误译。英语中的一些语言表达在形式上与汉语非常相似,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不同。由于思维惯性,我们倾向于按照本民族习惯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推断它们的含义。结果,我们误解并误译了它们的实际含义。

英语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似乎与中文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字面意思相同。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最后一根稻草(救命)指的是最后一丝希望。按照英语的思维方式,最后一根稻草是指在一系列沉重的压力下最终使人无法支撑、崩溃的因素,比喻最后的致命一击。

(6) 在旅馆里,他发现乔整天忙着洗衣服,没能早点来找他。这是最后一根稻草,但马丁紧紧抓住椅子的扶手,讲了半个小时,听了半个小时。

美国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靠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不起眼的水手晋升为一名受欢迎的作家。然而,进入上流社会后的生活却让他看透了名利的世界。世界的空虚和庸俗的外表最终让位于绝望,自杀了。这里写的是马丁伊登准备海上自杀之前的一段插曲。老朋友乔的来访,让经过一天的应酬身心俱疲的马丁感到难以忍受,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地传达了马丁身心的崩溃。因此,为了避免中国读者的误解,翻译时建议放弃原文的字面意象,用释义的方式来传达该表达的确切含义。

回到酒店,他看到乔在等他。乔白天忙着洗衣服,只能晚上来。这对他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但马丁还是抓住了椅子的扶手,和乔聊了半个小时。

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绅士查尔斯娶了门当户对的蒂娜,但同时他也暗中结识了臭名昭著却魅力十足的家庭女教师莎拉。

(7) 他不能要求她不要告诉欧内斯蒂娜;如果蒂娜通过她的姨妈得知这次会面,那么他确实会陷入困境。如果未婚妻知道了会怎样? ————他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是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在英汉语言中,还有许多其他表达方式由于民族思维惯性而容易产生误解和误译。比如: childplay,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被误解为child's play,————像个孩子一样玩耍,不认真,不负责任。按照英文思维应该理解为:

就像儿戏一样简单—— - 小菜一碟。喉咙里有骨头,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就会理解为骨头卡在喉咙里————我很想把它吐出来;但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它的实际含义是: 骨头卡在喉咙————不愿意说话的借口。

食言并不是食言,而是收回话、承认错误。马被偷后锁上马厩门并不意味着现在补起来还来得及(中文——),而是小偷关上了门————事后明智。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排除汉语习惯思维的干扰,正确理解其实际含义,避免原文中直接包含意象,一般采用释义技巧,将原文的实际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4。结论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利用语言来认识、感知、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他们还用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心活动,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而且,每种语言都有一些容易引起语言群体特殊联想的对象和情境。翻译过程中未能传达此类关联可能会导致误解。翻译作为语言的再创造,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译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原文自然真实的信息,以及译文读者的需求。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既要保留原作的语言风采,又要吸收新的表达方式,开阔民族的文化视野,使译文的读者感受到原作的美。在工作中结合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只有把握翻译过程中认知视角的准确性,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译者,才能为读者打开人类文化知识的无限宝库。

【参考】

1.陈嘉,《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

2.尤金丝。 A Nida,走向翻译科学,莱顿,E. J. Brill,1964 年。

3.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第34 章,企鹅出版社,1988 年。

4. 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第46 章,麦克米伦公司,1913 年。

5.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法国中尉的女人》,第19 章,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 年。

6.马红军:《翻译批评论文集》,中国国际翻译出版社,2000年。

7.谢建平:《文学语言的风格变异与风格翻译》,《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周令顺:《文学翻译中民族语言风格的黑暗化》,《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9. 张培基等。 《英汉翻译教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