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业会被ai取代吗(翻译illustration)
摘要:虽然机器翻译已出现半个多世纪前,但随着AlphaGo 掀起的人工智能热潮,短短两年内涌现的AI 软硬件翻译产品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远远超过了2017 年出现的数量。过去几年。翻译产品。大量AI产品的出现,带出了一个老问题: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对于未来,爱因斯坦说:我从不考虑未来,它来得太快了。确实,谁能料到,十年前还只是科幻电影中虚幻存在的人工智能,如今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与阅读和识字的稳步增长不同,人类智能技术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呈现出从1到1000的爆发式增长。未来技术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可以想象,但很难预测。
虽然机器翻译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出现,但随着AlphaGo掀起的人工智能热潮,短短两年内涌现的AI软硬件翻译产品数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远远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翻译数量。过去几年。产品。
大量AI产品的出现,带出了一个老问题: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巨头齐聚
面对巨大的利益,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自己的AI翻译领域。
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2017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产值约为3485亿元,2011-2016年年均增速近19.7%。巨大的需求规模无疑给翻译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红利。现在谷歌、苹果、微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在加紧发布自己的人工智能翻译软件产品。
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作为现代科技中的引领潮流的技术,吸引了众多互联网行业巨头的加入。此外,各种翻译公司在互联网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6年12月,微软翻译器正式宣布发布全球首款通用翻译器。该翻译机支持语音识别、照片识别、直接输入翻译功能。官方表示,它还可以实现最多100 人之间的实时翻译对话。
不过,从实际翻译测试情况来看,微软的万能翻译器在识别“Hello, Have you eat”、“Are you好吃吗?”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想让沟通无障碍,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2017年9月,百度在日本发布了共享Wi-Fi翻译器。据介绍,这款翻译机将附带全球80多个国家的移动数据流量。开机后可自动连接4G网络。它可以一键翻译多种语言翻译模式,还可以为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翻译。提供无线网络。
同年,腾讯还推出了一款名为翻译家的翻译软件。软件驱动核心为AI,采用NMT(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先进技术。可实现同声传译功能,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支持实时会话翻译。
2017年,科大讯飞推出智能翻译产品小译翻译机。内置语音识别技术,结合计算芯片,可以实现中英文离线翻译,而且还可以不受网络环境的限制。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其硬件和外观略显粗糙。
此外,搜索引擎公司进入人工智能翻译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因为他在自己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如果他根据这些经验和现有的理论成果对自己的翻译软件进行很多改进,翻译的准确性可以大大提高。
2016年9月,谷歌发布了谷歌神经机器翻译(GNMT: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系统,声称该系统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模仿人脑的神经思维模式,产生可与人类媲美的高质量翻译。翻译并减少错误。减少55%-85%。
搜狗在AI翻译市场相当受欢迎。 2018年,连续发布两款翻译硬件产品:搜狗旅行翻译机和搜狗录音翻译笔。一经推出,便迅速跻身行业顶尖产品之列。 9月19日,搜狗发布了搜狗旅行翻译机的升级产品——搜狗翻译机Pro。其在线翻译支持42种语言,并具有录音备忘录功能。
事实上,就连电商公司也开始涉足人工智能翻译领域。 2017年8月,京东推出了准翻译机,可以进行多种语言的实时翻译。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翻译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状态。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未来机器翻译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在AI机器翻译的赛道上,互联网巨头们都在奋力奔跑。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翻译的技术水平能否匹配市场规模和需求?
频繁翻车
9月21日,科大讯飞同声传译造假被曝光,引起轩然大波。当晚20:00,科大讯飞正式回应此事,称这是沟通不足造成的误会。
尽管科大讯飞解释称,此次诈骗事件可能是由于与主办方沟通不畅或同声传译老师对服务内容产生误解而产生的误会。然而,这件事发生后,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为人工智能翻译的未来发展再添上几个问号。
好的一面是让更多人了解AI翻译行业的真面目。事实证明,目前翻译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全自动翻译,无需任何人工参与;第二种是完全自动翻译,无需人工参与。二是翻译人员提供翻译结果,科大讯飞提供语音转录,两者是人机耦合的。
科大讯飞多次强调的人机耦合模式显然让人工同声传译人员感到不舒服。类似的AI翻车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与人工翻译的结果相比,人工智能翻译的水平还很难达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平,甚至在翻译过程中还闹出了很多笑话。
谷歌翻译也会遇到低级错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2月4日,为了给韩国平昌冬奥会121名运动员准备餐食,挪威队主厨使用号称神经网络翻译的谷歌翻译订购了1500个鸡蛋,但由于翻译错误收到了15000个鸡蛋。
2018年4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未来制作会场也成为翻车场景。这次意外发生在腾讯翻译身上。首先,类似的词有很多无意义的重复,比如Have、When 和AND。后来在英译另一个句子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这种翻译错误,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单词重复,比如for。
对此,腾讯翻译解释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中英文双语切换频率过快,导致两个识别引擎相互竞争。但翻译结果只能选择一种语言输出,加上客人每个语气词的需要。我也做了准确啊啊啊的翻译,并且放大重复,导致错误。
尽管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人类翻译所追求的可信、表现力和优雅的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因为人们期待的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直译,更是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的体现。
但从目前人工智能翻译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使是简单的直译和大量的高清运算,也很可能导致机器死机。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科大讯飞高管表示:即使机器翻译达到专业8级,也无法取代同声传译。同声传译需要对翻译所涉及领域的认知和洞察。要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机器和人工智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
可见,人工智能翻译的实际技术水平短时间内无法取代人工翻译,但人工同声传译员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高枕无忧了。
人工智能翻译会杀死人类翻译吗?
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源于人们对人工智能与生俱来的兴趣以及科幻电影中传达的对人工智能最终取代人类的恐惧。
说到预见未来,总有人走在前面。 9月21日,嘿! 18、第三届PingWest科技节上,围绕“人工智能翻译会杀死人工翻译吗?”展开讨论。故事发生在北京751DPARK东区的一场主题辩论赛上,来自高校和行业的六位选手进行了辩论。
支持人工翻译将被人工智能杀死论点的正方辩手认为,翻译是有规律的、重复性的,人工智能翻译可以取代人工翻译的大部分功能,为每个人提供定制化服务,而人工智能翻译的边际成本很低,取代人工翻译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能否翻译人类文学创作的问题。文学工作者、正辩手毛书记说:在翻译过程中,人需要学习语言组合的语法逻辑,而机器需要学习结构和算法。两者没有区别。
反对方辩手以目前人工智能翻译的实际能力为例,认为人类语言有时没有结构和顺序,语言有情感,而目前的人工智能翻译不具备准确翻译此类语言的能力。
故事里的事是或不是,故事里的事是或不是,是或不是……《宰相刘洛国》里的歌词,用人的语言来说,是那么的精妙,是不可能的。 AI翻译本质。
辩论结果,积极一方以一票优势获胜。虽然目前还没有大数据的科学统计,但可以相信,很大一部分人对于人工智能以及AI未来的发展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正如品玩创始人罗一航认为,未来有一天,机器将能够写出比人类更好的诗歌和文字。
人工智能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吗?人工智能有一天会统治人类社会吗?科幻电影中夸张的恐慌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体现了快速发展的科技给大多数普通人带来的危机感。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微妙的变化。作为一名科技媒体从业者,罗一航的创业历程也恰巧见证了近年来科技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六年前,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内容和报道在中国还处于边缘地位,但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内容。主流中的主流,并且已经成为主流中的一支主力军。牵动社会和国家发展脉搏的重大主题。
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科技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可以肯定的是,同声传译领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倒逼未来人工同声传译向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
来源:《矿业能源翻译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