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呢(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英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争相生源,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理想,外语人才异军突起,并保持旺盛的需求。
外语人才的普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外语人才招聘热潮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遗憾:
在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新形势下,多元文化背景开始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对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人才市场上,不少用人单位抱怨学生英语口语不流利、缺乏专业知识、不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外语人才的热潮也可能遭遇寒潮。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
冷热形势不均,外语人才往往忽冷忽热。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迎世博会,我国掀起了空前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人才不断涌现。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下,虽然外语人才依然是职场宠儿,但人们却开始抱怨工作难找、合适的人才难找。外语人才的争夺也有降温的趋势。
趋势之一是:高端人才严重短缺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人才为我国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仅有3万多人,师范院校外语系学生不足3万人,外语研究生仅有422人。这三样东西加起来也不过六万多一点。如今,我国学习外语的人数增长了无数倍。从1987年9月第一次四级考试和1989年1月第一次六级考试开始,四、六级考试的规模已从10万多人逐步扩大到今天的1000万人以上!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国际研讨会显示,我国约有3亿人学习英语,其中1亿多人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学习英语。有专家预测,几年后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国家的总人口。
尽管我国有数亿人在学习英语,但我国仍然缺乏高端外语人才。其中,同声传译人才、笔译人才等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短缺。全国人才市场频频陷入危机,就连北京、上海这样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区也未能幸免。福建是严复、林纾、冰心、林语堂等著名翻译家的故乡。但目前福州、厦门两地翻译人才紧缺,高端外语翻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翻译协会的数据显示,全国专业翻译人员仅4万余人,而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专业翻译公司超过3000家。然而,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高达90%。市场上有多种翻译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合格、经过专业培训的翻译人员却很少。高级翻译人员约占总数的5%,甚至更少。能够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口译的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
此外,同声传译员也被誉为21世纪最紧缺的人才。长期以来,国内翻译人才特别是高端翻译人才供不应求。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和扩大,这种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所有翻译中,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据了解,同声传译的费用为每天8小时6000至8000元。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需要额外付费。因此,称同声传译为“金饭碗”并不为过。
专家预测,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加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推动,将极大拉动市场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未来几年,高端外语翻译人才将大显身手。
趋势2 : 既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更受欢迎
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然比其他专业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但由于长期受重文史重科技的外语教育影响,外语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经济、科技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难以胜任工作。
有关部门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市场对纯外语人才的需求逐年下降,而希望外语人才拥有更广泛知识面的比例则上升至66%。
一位猎头公司老板表示,目前,我国懂外语的人很多,但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不多。机械、化学、工艺、软件等专业的技术工程师非常紧缺,懂外语的更是凤毛麟角。很难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人。
金融、IT、电子、通信等行业也面临专业外语人才短缺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大多数IT行业都实行软件外包,外语已经成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事这些项目的技术人员无法阅读仅有三五百个计算机应用词汇的计算机科技文章。因此,外语水平的高低成为从业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汽车人才的短缺甚至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据中国汽车人才招聘网最新统计,2006年上半年,汽车及相关制造企业每月持续招聘3000个紧缺职位,并呈上升趋势;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发展司发布公告指出,汽车类人才已位居2006年北京市紧缺人才榜首。
单一外语人才不再受青睐。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欢迎。这是笔者最近参加一次外语人才招聘会后的深切感受。与过去针对性不强、定位不明确的通用英语相比,企业更愿意招聘双元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新形势下,仅有外语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和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