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笔译 >详情

论语篇连贯与翻译的关系(论语篇连贯与翻译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4-01-16 17:42:40 笔译 774次 作者:翻译网

摘要: 连贯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之一。翻译时,我们首先假设原文是连贯的,那么译文也必须在语篇上连贯。一些衔接不太明显的话语却有连贯的内容。受话人可以根据语境、语用等语言外知识掌握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翻译时,译者应分析原文所涉及的文本之外影响文本连贯性的非语言因素,以建立原文与译文在话语层面的意义和功能对等。

关键词:英文翻译;话语连贯性;情境背景;文化背景;言语行为

论语篇连贯与翻译的关系(论语篇连贯与翻译的区别)

CLC 分类号: H31519 文档识别代码: A 商品编号: 1000 - 5293 (2003) Sup. - 0312 - 03

连贯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区分话语与非话语的标志。可以说,没有连贯性就没有话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首先假设原文话语是连贯的(正常情况下确实如此)。然后,翻译还必须在语篇中连贯。影响语篇连贯性的因素包括语篇内部的语言方面和语篇之外的非语言方面。语篇在语言各个层面(如语义、词汇、句法、语音等)的一定程度的衔接,可以使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渗透到整个语篇中,达到交际的目的。 [1](P180)然而,一些衔接不太明显的话语却有连贯的内容。受话人可以根据语境、语用等语言外知识掌握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分析原文内部的各种衔接方式,还要分析原文所涉及的影响文本连贯的外部因素,从而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建立起联系。目标文本。在话语层面建立意义和功能之间的对等。

1. 背景

1. 情境背景。情境背景包括三个变量:场域、主旨和模式。领域是指发生的事情,包括时间、地点、谈话主题、演讲者以及其他参与者参与的整个活动;基调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方式是指语言交流的媒介或渠道,如口头或书面语言、文字或注释,也包括修辞方法,如解释、讨论、描述、说服等。这三个变量相互影响。

例如:

美国人不支持犹豫不决,这句话引自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麦克法兰上校给里根总统写的一份研究报告,内容是关于总统在军事危机期间的一些决定。领域: 研究报告———男高音: 上下级关系———方式: 书面语言。

翻译中的对等关系不能仅以概念意义为基础,还必须力求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以及媒介中的人际意义,渠道、修辞表达方法。文本意义上的对等。例如:

原文:妈咪,我饿了,我想吃晚饭。

翻译:妈妈,我很饿,所以我想吃东西。虽然原文与译文在概念意义上没有偏差,但两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沟通媒介却明显不一致。从原文《妈妈,我是?》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对妈妈说的话,而翻译则过于正式、成人、书面语言。把翻译改成: 妈妈,我饿了,我想吃东西。会更加贴切,更好地体现原文的交际功能。

2. 文化背景。任何语言使用者都属于一个特定的言语共同体,每个言语共同体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风俗、人际关系、习语和价值标准。 [1](P186)婚姻的概念意义被不同文化群体广泛理解,但其形式有所不同。在英语国家,婚姻意味着穿着黑色燕尾服的新郎、穿着白色纱裙的新娘、牧师、教堂和派对。在中国,特别是封建社会,婚姻与新郎穿红袍、新娘穿红裙、祖先、祭坛和宴会有关。一个显着的区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红色象征着幸福,而白色的衣服则与葬礼联系在一起。对于英语国家的人们来说,红色常常与妓女联系在一起,而白色则意味着纯洁和美丽。这些文化差异必须反映在言语社区的共同语言中。译者只有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充分理解原文并准确表达译文。例如:

原文:John可以信赖。他不吃鱼,只玩游戏。

翻译: 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但也玩游戏。

原文似乎缺乏连贯性,前言与后人也不相符。但如果你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新教徒在斋戒日不吃鱼以表示忠诚和信仰,你就会知道,不吃鱼就是忠诚和忠诚。另外,游戏总是有很多规则要遵循的,所以玩游戏就意味着要遵循原则。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文本获得了连贯的语义,因此原文可以译为: John,是可靠的。他既忠诚又遵守纪律。

2.言语行为

当人们说话时,他们不仅仅是找话要说,而是有目的地使用语言来完成某些动作。约翰L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可以反映出三种言语行为:11 言语行为,即说话行为本身,重点是说某事; 21 言外行为,要求受话人执行自己的某种意图,同时说某事并做某事。言语本身就是执行某种行为,如请求、建议、提议、抗议、威胁等; 31 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所说的话对接受者有影响。说话者达到某种效果,例如通过警告使某人警觉或害怕,通过论证使某人信服,或通过陈述启发或鼓励某人。 [2](P132)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相同的功能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如:

(1) 把手表递给我。

(2) 请把手表递给我好吗?

(3) 我想知道你能否把手表递给我。

(4) 这不是我的手表吗?

(一)祈使句,带有命令语气; (2)是疑问句,表达请求; (3)是陈述句,也表示请求; (4)是一个否定疑问句,但不是询问事实,而是建议受话人Hand me the watch。这四个句子的语言形式不同,但在相同的交际语境下,都是为了让收件人把手表递给我。另一方面,同一种语言形式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例如, 建筑物正在燃烧。如果收件人在建筑物内,这句话可能是警告和指示,要求收件人离开建筑物。如果收件人不在大楼内,那么这句话可能是建议去灭火。

这句话也可能简单地陈述一个事实,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翻译是寻求同一语境下两种语言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因此,应特别注意文本的语言形式与其翻译功能之间的关系。例如:

妈妈: 地板上的是你的外套吗?

儿子: 我来接。

从谈话内容来看,母亲似乎在问地上的衣服是不是儿子的,儿子似乎在回答“是”或“不是”。但事实上,母子俩都非常确定地板上的衣服是儿子的,也知道地板不是放衣服的地方。这些信息和常识是双方共享的。母亲不可能询问已知的信息。她的问题只能表达抱怨和命令,可以理解为:我不高兴你把衣服放在地上。地面不是放衣服的地方。你必须立即拿起它们。显然,作为收件人的儿子立即将母亲的问题理解为指示,并答应立即这样做。

拿起衣服。为了让译文在翻译时发挥出原文的作用,妈妈的问题不应该翻译为: 你的衣服在地上吗?但应该改为:

妈妈: 地板是你放衣服的地方吗?或者你怎么把衣服放在地板上?

儿子: 我立即接了起来。

3. 推论

为了理解话语的整体含义,语言使用者必须积累一定的语用知识。说话者可以将自己的深层意图隐藏在句子的表层意义中,听话者也可以从表层意义中洞察其深层意图,从而实现话语的连贯。例如:

A : 这是电话。

B : 我在洗澡。

: 好。

这些句子乍一看可能有些混乱,但如果你仔细思考,重现脑海中的语言环境,并从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话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和推断,你可以发现这几句话在语义上是一致的。相干。假设B在洗澡的时候打电话,A让B接电话,从而触发了这次对话,那么句子的连贯性就成立了。 [3](P12)原文可理解翻译为:

A : 这是电话。 (请问可以接听吗?) 接电话。

B :(不,我无法回答,因为)我在洗澡。拿着吧。

: 好。 (我回答。) 好的。

连贯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译者通过自然地假设原文是连贯的来解释原文。一些看似不连贯的文本,可以借助语境、话语行为、推理等信息进行还原或推导。为了连贯的话语。翻译时,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原文,分析原文中涉及的影响文本连贯性的外部因素,然后寻找目标语言中在相似语境中发挥相似作用的词语。文章,从而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含义和功能对等。

参考

[1] 胡壮林.语篇衔接与连贯[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 秦修白.文体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1991。

[3] 黄国文.话语分析综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