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让传(李景遂之死)
招聘英汉翻译人员要求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历。如今,类似的广告经常出现在一些大学网站上。我们以很小的成本聘请了一批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来翻译这些外国经典作品。一位图书出版商告诉记者。
今年世界翻译日前夕,高芒凭借翻译的剧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荣获我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翻译家江枫通过优美的文笔,创作了雪莉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至今仍在中国流传。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翻译作品增多,但知名翻译作品确实较少。就此问题,记者近日对中国出版协会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秘书长、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总编辑李敬端进行了专访。
好的翻译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
记者:当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牛虻》等外国名著被译成中文后,非常受欢迎。如今,每年出版的翻译书籍数以万计,但优秀的却寥寥无几。
李敬端:现在还是有好的翻译的,一些名著的更新译本确实比很多年前的旧译本明显好一些。但总体来说,受到别人称赞的好翻译确实是凤毛麟角。
与过去相比,首先,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深入人心的作品太少了。缺乏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即使有一些翻译得好的名句,也常常被忽视。再者,现在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翻译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关于翻译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争议,因此人们似乎更难就某种翻译的优劣达成共识。但当然这些只是次要原因。最重要的是翻译态度不严谨,翻译机制有缺陷。很多人翻译是为了工作评价或者赚外快,而另一些人则不知道如何胡乱猜测、偷工减料、随意删除,甚至采用多人一起翻译。
记者:冰心曾经说过,她只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在翻译之前,她必须先读几遍外文,理解并熟悉后才能开始翻译。老一代翻译家的工作作风如何传承给新一代翻译家?
李敬端:我们应该像老一辈翻译家一样,把翻译当作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了能够将《堂吉诃德》原文翻译出来,杨绛特意自学了西班牙语。时隔22年,他终于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西班牙语译本《堂吉诃德》。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为了让人物的对话朗朗上口,他去剧院听演员的对话,作为修改译文的参考。他坦言:你首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读者,检查翻译是否有歧义,你要把自己想象成舞台上的演员,判断语调是否流畅、音节是否和谐,以及是否每个词或句子都不太舒服。我常常苦苦思索好几天。
支撑他们的是对翻译的执着追求和对翻译伦理的自觉坚守。为了继承老翻译家的翻译美德,需要大力提高译者的社会地位,纠正各种歧视翻译的做法(如翻译成果不被视为科学研究、翻译费用低于原作等) .),老翻译家的成就必须广泛宣传。并营造尊重和支持翻译的社会氛围。
翻译行业需要一支集团军
记者:现在有一些书的名字很好听,题材也很好,但译者却是生搬硬套,谈不上忠实、传神、优雅。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李敬端:出版社是翻译作品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建立翻译出版的资质准入制度。严格规范出版社翻译质量审核制度,加强翻译编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强化出版社翻译质量责任制度。翻译稿件必须进行修改,并保证外部修改者的资格,并添加版权页。签署修订的人的姓名。对屡次制作粗制滥造、侵权译文、伪造译文的出版社,应取消其翻译图书的出版资格。
翻译没有统一标准是客观现实,但绝不能成为低劣翻译存在的借口。翻译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不同的翻译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人们通常强调翻译要对应、对等、准确,这是正确的。但我认为这些只是法律文件、外交文件、商业合同等文本翻译的要求。文学翻译应该比直译有更广泛的范围。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客观世界、试图表达主观愿望的综合思维的体现。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了解外国作家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信息,欣赏他们观察生活、社会的艺术手法。根据这一要求,除了考察文字的转换外,还需要考察与文字相联系的上下文、伏笔和呼应,读出作者文字之外的文化意义。我认为,评判一部翻译作品,首先要看方向、内容和倾向;其次是对翻译的整体把握,包括对主题的解读、对作者风格的理解、明显错误和遗漏的数量、文字的表达能力等。如果前两条都不错,而且翻译也很认真,那么即使这种翻译有一些误判或者一些错误,你也不应该要求太高。尤其是在文学翻译的评判上,为了尊重译者的不同解读,应该允许每个人走自己的路,只要不离谱即可。
记者:如何培养和建设翻译队伍?
李敬端:翻译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必须纳入国家人才培养计划。要大幅度提高翻译报酬,鼓励设立翻译机构,发展翻译中介和翻译经纪人,建立有公信力的翻译质量鉴定机构,接受翻译仿冒的质量鉴定,支持非广告翻译评审。同时,我建议设立国家翻译奖,并扩大对好翻译和差翻译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