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品出版(翻译 出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外文图书的引进和翻译似乎从未如此热闹。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版翻译作品新版近万部。然而,翻译出版业繁荣的背后,翻译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升。相反,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比如文学翻译,翻译质量却混乱、下降甚至粗制滥造。
翻译贴在上面了
据中国版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我国共出版翻译作品2.85万部; 1995年至2003年,新译书数量(不包括重译和多译本)迅速增长。共出版作品9.44万部,平均每年新版、译作近万种。
翻译作品总体数量逐年持续上升,但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国内权威翻译图书出版社的新书数量没有明显变化。
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叶鲁指出,当前出版业存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给图书市场造成了不良风气。找一些学生当“作家”,甚至“贴手”,把原文的翻译一遍又一遍地粘贴起来,只做一些改动。这当然会更快。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低成本、低质量的译作充斥图书市场。
有些稿件乍一看似乎翻译得不错,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内容其实是直接借鉴前人翻译作品的,尤其是经典,很容易被一遍又一遍地抄袭。中国国际翻译出版公司第二编辑室主任赵铁岭感叹,高质量的翻译越来越少。
哪里可以找到一流的翻译人才
有业内人士认为,翻译图书质量下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叶璐表示,众所周知,产品的质量越好,成本就越高,翻译书籍也是如此。出版一本优秀的翻译书需要一流的译者、优秀的编辑以及在原文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的营销。这样就会造成成本很高,因而价格也比较高,使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声誉。竞争优势。
外国文学翻译水平低下、翻译人才日益短缺是众多翻译出版社的共同心声,也是直接影响翻译质量的一大因素。
据了解,今年3月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颁奖时,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原本有5个获奖名额。然而,在参加比赛的30部文学翻译中,只有田德旺翻译的一部获得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黄燎宇翻译的《神曲》和《雷曼老师》,评审团最终放弃了另外三个名额。去年翻译出版社举办的翻译杯翻译比赛中,也出现过一等奖空缺、二等奖被新加坡人拿走的情况。
叶鲁说:有些出版社的翻译质量很差。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些出版社没有质量意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找到好的译者。
目前文学翻译主要依靠两支队伍,一支是老一代译者,一支是中青年译者。遗憾的是,老一代译者的数量日益减少,优秀的中青年译者也供不应求。
当今社会,中青年翻译工作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译林出版社副社长朱祖慈表示,无论是学术地位还是经济利益,都很难吸引他们。
朱祖慈指出,优秀译者难找与现有的一些机制有关。例如,目前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在职称评价体系中并未将文学翻译作品视为学术成果,这就导致了文学翻译学术地位的下降。
翻译出版行业呼吁制定行业测试标准
有专家在采访中认为,翻译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也有其时代特征。与出版业中的盗版、假书等不良现象一样,这些低质量的翻译也有其自身的消费环境。
叶露表示,对于一些文化程度不太高的读者来说,购买《简爱》时,翻译的质量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价格差异。只要有这样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就会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经历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必然会出现大的波动。
我国翻译出版业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翻译图书出版业不能袖手旁观,坐等市场被淹没。
为了打击那些唯利是图的出版商,提高翻译质量,曾有人提出在翻译图书出版领域制定相应的准入制度。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准入制度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准入制度本身不仅存在局限性,而且执行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叶鲁认为,要解决翻译质量下降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先寻求制度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从尝试建立相关的测试标准开始。
目前,图书质量尚无检测标准。叶鲁呼吁翻译行业协会或许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翻译作品的测试标准。翻译缺陷数量、翻译不准确比例等问题都可以纳入该测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