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艺术家(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崔灿(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CLC 分类号:J05 文件识别代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 (2012) 06-0111-01
摘要:自然永远是一切美的源泉。艺术的出现源于人与自然的交汇。艺术是人脑对事物的浪漫升华。这是一种哲学表现。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不同的文化背景或心理。动态的。本文旨在揭示James A.M. 自然、艺术与人类或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惠斯勒的散文《自然与艺术》。主要通过欣赏散文汉译的修辞手法,了解自然、艺术、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译文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关键词:“自然与艺术”;翻译;欣赏;关系
一、简介
詹姆斯惠斯勒是19世纪艺术史上最前卫的画家之一。他追求唯美主义,即为艺术而艺术。该理论认为,美应该是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自然艺术》是他的论文之一。全文的文字生动而又简单。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全文的亮点。它巧妙地展现了惠斯勒对美、自然、艺术以及艺术家之间关系的感知。对关系的理解。他把对绘画美的理解运用到写作中,字里行间透露着艺术美的气息。刘世聪的翻译也完美地呈现了原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值得大家欣赏和学习。下面从译文的修辞中详细欣赏其中的美。
2.修辞的运用
(1)比喻。
文本大量运用了隐喻修辞技巧。最典型的就是文章开头的三个自然段落。这三段的主题是自然和艺术家,分别比喻为键盘和演奏者。
译文是:大自然包含了所有图片的成分,就像键盘包含了所有音乐的音符一样。对比:艺术家使绘画变得柔和,就像音乐家创作音乐一样。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用隐喻来解释的。而且我们还知道,用隐喻来描述和渲染某些事物的特征,可以使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可感知,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语言更加精彩。很有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也能把深刻抽象的原理用简单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刘世聪老师在翻译中特别注重韵味的表达。魅力不仅体现在译文意境的情感韵味上,还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上。修辞用法的变化也会对读者的感知产生影响。
(2)排名。
排比是指用一系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来表达相似或相关内容的修辞技巧。使用平行来加强你的语气。叙事采用排比,语言流畅,层次清晰;多用于抒情,节奏和谐,情感饱满;用于推理,结构清晰,适合详细讨论。因此,平行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库
原文中,以下三句话分别出现在第七、八、九段:……但是,在窄叶的长咒中……他学会了……;在苍白蝴蝶的香橼翅膀中……他看到…… ;在一切精致可爱的事物中,他发现……从句子结构来看,这是三个相同的句型。这是三段的排比,刘世聪翻译他学的;他看;他发现他知道;他看;他明白。这种递进关系通过平行的方式不断重复。重复只有一种效果:强调。强调艺术、自然、艺术家的关系,即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在自然中发现美。相同的句子结构和重复使用的效果在英语散文的表达中确实引人注目,而刘士聪的翻译在忠实原文语义的基础上,再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信仰、表达、优雅。
(3)拟人化。
拟人是指将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模仿为人,使之具有人的外貌、性格或情感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来表达。拟人就是将事物拟人化。也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写得像人一样有情感、语言、动作。这种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它不仅能形象地描述事物的某种特征,而且拟人化后具有独特的效果。
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差异。英语是强调形式统一的体系,而汉语则源于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相应的意义,所以汉语更注重意义的统一。汉语文章中修辞的使用出现得比较频繁,因此中国人对修辞的理解更加深刻,而英语文章则更加理性和逻辑化。因此,在遇到修辞内容较高的英文原文时,如果想用中文完美的呈现修辞意境,确实是对译者能力的考验。
原文中有很多拟人化的用法,如:大自然……独自向艺术家唱出她优美的歌声……刘世聪将大自然比作一个会唱歌的人,阐释了大自然对于艺术家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结论
詹姆斯惠斯勒的《自然与艺术》虽然是散文,但除了语言文字的美,我们实际看到的是他想要传达的一种对美的感知。虽然它主要探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但艺术家作为人也融入其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可以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因为文学作品也是语言、实物和作者创作的产物,三者有着相似的情感或现实联系。刘世聪翻译的这篇文章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他从大自然赋予的词语中准确地挑选出优美的、优雅的、或精确的词语进行文学翻译。通过这些精选的词语形成经典译文供读者欣赏。正如詹姆斯惠斯勒在原著散文中想要传达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一样,自然赋予了我们世界,我们可以用艺术家的眼睛来观察和描述它。呈现出来的是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结晶。因此,詹姆斯惠斯勒的这篇文章实际上对我们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作为我国的资深翻译家,刘士聪的翻译基本功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他翻译的文章不仅让读者在语言上无可挑剔,而且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刘世聪先生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韵味,他在多部译作中都反复强调和阐释了这一点。这套翻译理论给他的翻译带来了不同的风格,完美地呈现了原文的美感。作为欣赏他的翻译的读者,他们不禁会受到他的理论或翻译的启发。他们在欣赏之余,也向他们学习,希望在今后的翻译道路上不断进步。
参考:
[1]宗白华.审美行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刘世聪.汉英英汉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 冯庆华.文体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
[4]曹艳华.文学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李新华.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