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笔译 >详情

翻译学经典著作(翻译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08 05:18:02 笔译 836次 作者:翻译网

翻译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

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传译员在香港一般被称为笔译员或传译员;台湾尊专业人士为师,所以称口译员为翻译老师。周代称翻译者为象绪;汉时称士人;汉时称士人。南宋以后,改为通师。无独有偶,拉丁词“舌”的词根是“lingua”,译者被称为“linguist”(与“linguist”同音),正好对应汉语的“舌人”。

翻译学经典著作(翻译的历史)

清朝广州贸易时期(1700-1842),“通士”一般被译为语言学家,但根据中文字面意思,可能被译为“行行通”。 17世纪日本江户幕府时期(1603-1867),荷兰译者被称为“Rantonshi”;中国的翻译人员被称为“唐通师”:前者只做语言翻译(包括笔译);后者则只做语言翻译(包括笔译)。后者分为大将军和小将军。和鸡骨通士除了负责语言翻译外,还包括信用卡(进口许可证)的发放、海关、备案、海外信息、商务通关管理等事宜。

广州通史是指广州贸易时期贸易或相互贸易(对外贸易)中的翻译。海禁始于清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通。后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泉州、漳州、云台山三地封闭,只剩下广州相互贸易。 1730年至1830年间是广州贸易的鼎盛时期。自北宋以来,广州作为最早设立的航运部门城市,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商港。广州贸易时期,不仅以其贸易制度而闻名,而且还因贸易商在贸易过程中发明的混合行话而闻名,这在中国外语中尚属首次。

这种粤语、英语和葡萄牙语的混合体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洋泾浜英语的祖先。有研究认为,洋泾浜一词的读音来自于粤语中business的发音,中文音译为洋泾浜。为什么会出现洋泾浜英语?

中国语境下的相互贸易主要是指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之间,或者通称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通道就是陆上丝绸之路。 《周礼》中记载的项旭的工作是教化远方的蛮夷,即沟通他们的愿望,实现他们的抱负。西汉时期的语言者只是与没有文字的民族进行交流的工具。这就造成了基于民族中心主义的中原中心语言思维。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中原为中心的语言和意识形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满清政府沿袭了汉族的防御性中原思想,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核心是保证帝国的安全。清初的海禁海迁令主要是为了防御占领台湾的反清复明领袖郑成功的威胁;在此期间,海禁恢复并重新开放,只剩下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目的只有一个:切断东南亚华人与本土的联系。因此,清政府禁止中国人学习外语,以防止外部势力的干预。历史证明,清政府最终是被海外华人支持的孙文推翻的。

此外,广州贸易时期互市的性质并非公开的国际贸易,而是以易货贸易为基础,在政府监管下,在指定的出口商品交易地点进行的。在这种贸易理念下,进口货物被理解为贡品,允许出口货物被视为奖励,西方的奇迹和诡计被排除在外。

上述文化、政治和贸易因素,造就了广州贸易时期特殊的相互市场体系(贸易垄断)和外语学习和使用的工具(洋泾浜)。同时,广州通实具有半官方性质,即正式注册,必须经广东海关批准后方可退出。而且,通世与外商的交往仅限于贸易。因此,洋泾浜洋泾浜的出现是中原文化、清政府、相互市场等局限性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限制了通过相互贸易扩大文化和国家视野的机会。

广交会的译名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真正出现的。 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广交会上,贸易谈判都是由进出口公司的业务员承担。当时,推销员名片上的头衔也直译为business,这常常让外国商人感到困惑。出口放开、工厂走到最前线后,广交会大量使用翻译,用大学生的外语直接与买家洽谈。

17 世纪和18 世纪,小卖部在其他亚洲港口扮演了什么角色?在江户时代的日本,长崎港也是幕府指定的唯一通商港口,与荷兰和清帝国进行贸易往来。荷兰语翻译只能由日语进行;荷兰的外国商人不允许学习日语。但兰东奇通过荷兰语,潜心研究欧洲文化,翻译了大量欧洲经典,发展成为《兰学》,为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全面西化奠定了知识基础。事实上,中国早期的许多中国名著都是从日文版本翻译而来的。

18世纪亚洲有3个著名港口。除了清朝的广州和江户时期的长崎外,还有波斯(今伊朗)的班达阿巴斯。与东亚各港口不同,班达阿巴斯给予外国商人与当地商人同等的经营待遇,东印度公司雇佣了自己的将军。当时大部分总务由投降波斯的亚美尼亚人掌握,这个民族信仰基督教。亚美尼亚将军显然享有更多自由,甚至可以经营自己的企业。现在看看阿联酋的迪拜,或许就不难理解这个阿拉伯民族经商的全球化趋势。

无论是历史上的广州贸易,还是当代的广交会,还是世博会,都从未逃脱过文化、政治、贸易模式的邀请。或许,当我们能够自由地走出去,融入国际社会的时候,才是中华民族能够更加自信地立足于世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