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2013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在北京启动。大赛组委会推荐了30篇优秀的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作为原文翻译。根据竞赛计划,各语言一等奖奖金5000美元,获奖作品也将被编译出版。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条路径。
与国外文学作品的引进相比,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步伐要慢得多,呈现出明显的逆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中外翻译能力。笔者认为,要消除中外文化进出口逆差,需要更多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也需要举办高水平的文学翻译比赛,激发世界汉学家的翻译热情。
纵观当前中国文坛,文学翻译尤其是中外翻译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正如山东省作协主席张伟所言,当代优秀的翻译家很少,而很多不负责任的出版商,为了尽快出版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往往草率地糟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据报道,有媒体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首届翻译专业学生进行了职业意向调查。结果,没有人把文学翻译作为自己的首选职业。中国翻译协会网站也公布数据显示,目前,真正全职从事文学翻译的人数仅占翻译人员总数的不到1%。
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翻译,特别是汉外翻译,需要艺术理解力和文学修养。将一种语言艺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艺术,仅仅了解一门外语可能无法实现。没有艺术理解力和文学修养,就不可能向外国读者展现中国文学的艺术美、语言特色、地域色彩和思想力量,原作甚至可能被误译和毁坏。文坛有句名言:好作家遇到好翻译家,几乎就是一场风流韵事。由此可见,好的翻译是多么的难得。
另一方面,专职文学翻译人员报酬低,养家困难。据说,千字几十元的标准十多年来没有变过。但对于商业、科技、工程等领域的非文学翻译,据说稿酬动辄就达到千字几百元。几千块钱,报酬差别这么大。一些有艺术悟性和文学修养的译者,写一篇专栏的费用通常在700至800元。谁有心去做专门的文学翻译?
文学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让中国文学走进海外读者的视野,思想力和艺术性是关键。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像2013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这样高水平的文学翻译大赛,来激发海内外的翻译和创作力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凭借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能够真实、客观、生动地再现当代中国和中国文化。
当然,仅有这些比赛是不够的。提高译者的报酬,改善译者的处境,保护译者的权利也是必要的。不要让谋生的现实浇灭了文学翻译的理想。同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文化基础扎实的高水平文学翻译人才,使翻译人才不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