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口译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口译思维的方法)
我们经常听到英语思维,它的定义是掌握英语达到与母语同等的水平,能够灵活地用流利、纯正的英语表达思想和想法,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思维方式,让语言回到现实。生活应用。这可能是很多英语学习者努力的目标。
其实,在解读学习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解读思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口译是一门不完善的语言艺术,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然而,口译学习者不仅要注重语言和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思维水平的提高。
提高整体解读能力,首先要构建思维方式。开始口译时,不要忘记训练你的思维能力。
1. 整体聆听—— 整体思考
口译员需要掌握讲话者讲话的整体含义,而不是试图记住每一个句子或表达。他们必须主动定位内容要求,理清演讲者的想法,充分传达演讲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的含义。
要培养整体思维,可以从倾听开始。听的时候,你应该习惯性地问自己:他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听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听词向听义转变,从听语言形式向听内在意义转变,从听言语向听流转变。
当你遇到不懂的单词时,不要纠结于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相反,要学会果断地跳过这个单词,然后听整个段落和章节的含义。此外,除了听说话人的话外,还必须学会把握说话人说话的节奏、停顿和重音习惯等,在言语的流畅中辨别声音、捕捉意义。
如果忽略说话节奏、停顿等流级要素,单纯听语言,可能听懂了演讲结束时的所有单词和句子,但仍然不明白整体意思,就会出现很大的错误。在现场翻译中。
2.分析逻辑——逻辑思维
口译不是简单地翻译句子,而是寻找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它是对说话人的源语言经过逻辑分析后的再加工。逻辑分析贯穿整个口译活动。
逻辑是解释的生命线,分析是解释的引擎。没有分析,没有逻辑。没有逻辑,没有解释。锻炼逻辑思维,从听和说两方面入手。为了让你所说的话有意义,你首先必须有证据。
练习口语有两种方法。一是即兴发言,随意选一个话题,分三点解释,即陈述三个理由,确保三点相互呼应,形成整体逻辑。二是修改练习内容。找一些逻辑上比较混乱的段落,自己读一下,然后用符合逻辑的语言来阐述。
关于听,可以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一开始可以围绕WHAT、WHO、WHEN、WHERE、HOW、WHY等几个关键点,揣摩说话者的思路,增强逻辑分析意识。分析完上述要素后,转而听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转折点(听各种关系标识符),抓住主线,总结说话者的具体想法。
最后以逻辑主线为轴,将各个元素串联起来,进行结构输出。上面的练习,可以先听A语言/母语,然后再用A语言/母语输出。然后过渡到听语言B/外语并以语言B/外语或语言A输出。
3.信息场景——联想/发散思维
对于同一种信息,图片信息的视觉印象比听觉印象深刻得多。听辩论时,可以尝试将抽象的听觉信息转化为具体的视觉信息,以加快理解速度。
具体方法是运用联想思维将相关信息情境化。例如,如果你听杨澜的TED 演讲《重塑中国的一代》,开头就是花椰菜妈妈给你葱。听到这里,你应该很快想起《中国达人秀》的相关场景并进行场景设置。随后,杨澜在发言中提到了郭美美事件和微博。听到这话,她立刻激活了郭美美事件的记忆,想起了现实中的微博。将自己置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将所有信息置于上下文中并减轻理解负担。
另外,还可以通过构建信息树来锻炼发散思维。例如,仍然以郭美美为例,将郭美美的话写在一张纸的中间,然后在其周围写上相关的文字和事件,逐层展开,构建信息树。信息树构建完成后,用逻辑语言来解释信息树。
4.抓大放小—— 有选择地听辨
刚接触口译的学生总是希望能听到并记住所有的信息,不分先后顺序,这给听力和记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反映在笔记中,我挠了挠眉毛和胡须。我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在笔记里,不敢丢弃。终于,我发现自己写下了一句话,耳边已经有好几句话了。
结果就是芝麻捡了西瓜丢了,导致大量主干信息丢失。与初学者不同,经验丰富的译者不会在头脑中保留太多信息。它们只保留主要信息和记忆支点。他们在笔记中写下的也是主要信息和逻辑主线,但输出却非常完整。
在口译和听力中,一是识别逻辑关系,二是识别并保留主要信息。识别主要信息,即选择性听力,可以从单句入手,识别关键词。然后扩展到聆听段落,识别主要思想组或中心句子,并培养选择性思维。对于章节,听完章节后,说出或写出该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将其浓缩为一句话。
5.语言处理切分——意义组切分
在口译中,您听到的是含义,而不是词语。此外,口译与笔译不同。对于倒装句、状语后置之类的句子来说,当世界发生变化时,不可能调整句序。尤其是同声传译时,必须以句子为驱动。
因此,口译员必须灵活地分割句子,以意义组为单位处理信息,分解句子,并以块为单位提取信息。如果说前面的主要思想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的话,那么意群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要练习分割意义组,您可以从视译和听力理解开始。多做视译是有效培养和处理线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好处多多,坏处也只有一个。
听辨时,可以从长句入手,培养基于义组的听力意识,逐渐扩大义组的长度,扩大听力范围,然后扩展到段落、章节。切入意义组和语言条的目的不是分开,而是结合起来,提高听说效率。
提高信息处理速度,更好地输出整体信息。剪裁但不凌乱。剪切时要了解不同组之间的联系,并在输出时使用逻辑词或连接词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6.追求简单之美——简洁的思维
口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输出大量的信息。在保证逻辑性、全面性的同时,要学会言简意赅、言简意赅。为了实现简单,我们必须首先从复杂开始。 —— 一句有多种表达,一字有多种翻译。我们要养成表达方式多样、灵活转换的习惯。
在灵活表达、全面输出信息的同时,力求简短、简洁。不要啰嗦或拐弯抹角,要学会开门见山。就像苹果的广告语“There’s less of it, but not less to it”。 (简化而不减少)。
总之,学习口译,首先是思维,其次是技能。不要盲目陷入技能丛林。首先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打开大脑。后续的学习之路会走得更加顺利。
来源:中国翻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