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翻译网!

翻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笔译 >详情

传播中国文化的英文翻译(传播汉语文化英语)

发布时间:2024-01-12 17:10:48 笔译 152次 作者:翻译网

有这样一群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一直致力于中国与本国文化交流的外国人。他们不仅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还向本国人民翻译、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们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本土代言人,也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讲述者。

法国汉学家布兰查德——

传播中国文化的英文翻译(传播汉语文化英语)

中国+西方是一个整体

不久前,在第46届伦敦书展上,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法国国家汉语言文学名誉总监布兰查德与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汉译出版社签署协议,关于外国人在中国写作项目的新书。

我编写的中文教材法文版自20世纪90年代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反响。该书与中国的出版计划包括出版中文教材的其他语言版本。在巴黎十三区的一家中餐馆里,百乐桑一边吃着饺子,一边与记者聊天。简单地说,语文教学是“字本”还是“字本”。白乐桑于1989年提出了汉语教学的字本理论,被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大贡献。

作为第一批交换生,白乐桑于1973年11月来到北京学习汉语。从此,他的生活就烙上了汉字的印记。多年后,白乐桑总结了他当时选择学习汉语的三个动机:一是发现。历史上,法国一直认为与中国存在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才需要去发现它们。白乐桑说,刚来中国时,中国现在还没有这么高的发展水平,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学习汉语的实用性。我们基于兴趣,潜意识里继承了伏尔泰的异国情结。我最想了解的是最不一样的国家,有自己的特色才有趣。二是传统。法国汉语水平和汉语教学水平位居世界第一。在他看来,法国和中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非常重视语言,因此从201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中法语言政策与规划研讨会。第三,中文学无止境,学得越多就越有趣。

中国有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事实并非如此。白乐桑坦言,中国有一些独特而美好的东西,由于某些原因没有传播出去。长期以来,西方对它们了解不多。

原因之一是中国存在文化不安全感。白乐桑直言:从1973年第一次来中国算,我已经来中国近300次了。有件事每次都让我觉得神奇,那就是晨练。晨练完全是中国独有的。这对我来说似乎很有趣、很有意义,但在中国人眼里却很平常。甚至有人认为晨练是落后的,因为它在西方没有,不够国际化,跟不上时代。这是文化上的不自信吗?法国人从来不认为具有法国特色的东西是落后的。例如,法国人喜欢吃蜗牛。法国人非常重视保护他们的历史和遗产。巴黎也有类似北京胡同的古老街巷。虽然交通不便,但还是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因为很有历史感。

在文化上,中国不仅不应该自卑,还应该感到自豪。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往往会被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一门艺术,是中国独有的,是西方所没有的。一个国家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种艺术,这可不是小事!白乐桑由衷地叹了口气。为此,贝勒桑建议,在巴黎卢浮宫、大皇宫等著名艺术展览中心举办专门的中国书法艺术展,让热爱艺术的法国人有机会欣赏中国书法艺术。

作为一名语言学家,白乐三发现,相对而言,西方是一种听觉文化,以拉丁字母和字母发音为基础。中国是一种以汉字为基础的视觉文化,汉字代表着意义。因此,放眼世界,唯有中国诗歌具有非凡的地位,这是包括法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这是汉语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

白乐桑总结道,“对全人类来说,幸运的是,既有中国,也有西方,中国+西方成为一个整体”。

英国汉学家迈克尔狄龙——

一颗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

8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游记》)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延续这一历史传统,汉译出版社外国人书写中国项目推出的新书包括德国汉学家库斌的《追忆往昔》、印度汉学家迪伯格的《中印之恋》(中英文版)以及英国学者迈克尔狄龙等合着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将英国著名学者迈克尔狄龙形容为多产作家并不为过。狄龙在邮件后面附给记者的主要作品清单太长了,无法放满整个屏幕。这些关于中国的文字背后,是狄龙那颗跳动的热爱中国的心。

我希望尽可能多的英语读者能够更好、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谈及自己刚刚出版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狄龙感慨万千。记者注意到,不久前举行的第46届伦敦书展上,狄龙的书受到好评。

据了解,《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为精简版,原著共六册。狄龙负责的英文版从新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我希望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人看待历史的方式,以及这如何影响他们对自己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

事实上,狄龙在上小学时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60年代,英国广播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学习汉语的节目,他一直在关注。 “就在那时,我决定在大学学习中文。”狄龙说。

此后,狄龙进入英格兰北部利兹大学学习中国历史,并获得中国历史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汉语、中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如今,狄龙担任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杜伦大学是英国顶尖大学之一。其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英国当代中国研究的领先者。在这里,狄龙潜心研究中国,撰写、翻译、编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此外,他还在多家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的论文,并经常出席有关中国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狄龙说,他与中国的接触越多,对中国的感情就越深。他热爱中国,热爱这个古老的国家,热爱它的历史,热爱它的文化,热爱关于中国的一切。

近期,狄龙正在紧锣密鼓地撰写《周恩来传》,编撰工作已接近尾声。周恩来强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翻译成英文就是“实事求是”。我也在尝试做同样的事情。狄龙说道。

印度汉学家迪伯格——

中印恋情尚未结束

汉学家狄伯杰和他的中国妻子王耀在北京大学相识,他们的爱子汉斯和杰伊已经上小学了。迪伯格笑着告诉记者:我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是爱情和亲情。我的整个成长经历和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我非常有幸见证并亲身参与中印共同发展。正在开发中。

起初,中国出版集团让我写一篇稿子。我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刚满50岁的狄伯杰捋了捋头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到写回忆录的年龄。但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系列书。大约20名外国学者想写关于中国的故事,所以他们签了合同。

狄伯杰撰写的《中印之恋》分为九个章节,包括他在北大的日子、马拉松爱情的开始、回到北京见证中国的崛起、中印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不仅涵盖了他自己的学习和情感经历,也涵盖了他自己对中印古代交往史研究的看法,并与众多中印文化专家交流经验。印地语专家蒋经奎教授为本书撰写序言。两人都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本局限于个人情感的书,希望中印读者也能感受到两国所经历的情感碰撞。

我的家乡是库卢,印度北部的一个山区。在一个小村庄长大,我对中国的了解来自于诗歌和民歌。迪伯格对童年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他父亲给我读了《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和《罗摩衍那》都有对中国的描述。我还记得一首儿歌的歌词:亲爱的女士,请认真告诉我,哪条路去中国?迪伯格告诉记者,这是一首20世纪50年代的歌曲,这表明在此之前,印度北部与中国的边境贸易非常频繁。

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后,迪伯格于1991年前往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北京和新德里并没有太大区别。从当时两国的GDP对比来看,也是不相上下的。但多次回到中国后,我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和变化。

对于狄伯杰来说,在北大的三年学习是硕果累累的。他在排球场上认识了妻子王瑶。当我们第一次相爱时,她即将毕业。 10多年的交往,我们经历了很多波折。说到这里,迪伯格有些尴尬。起初,她的父母也有一些反对。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就嫁给外国人了,怎么还是南亚人呢?但后来我对他们了解更多了,我们彼此感觉都很好,可以一起谈论很多话题。就像现在,我们一家四口主要生活在印度。我比我妻子有更多的机会去中国出差。每次去岳父岳母那里,从毛泽东到丝绸之路,我们都很感兴趣。话题。

《中印爱情》中英文版已出版,印地文版即将定稿。在迪伯格看来,这种回忆录当然还有续集。毕竟他的关系还有待延续,中印两国共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指着电脑告诉记者:我新译的《四书》即将出版,我一直忙着的《丝绸之路》一书也快完成了。我们两国有太多值得写的故事。